4.5分,減0.5分是因為故事節奏太碎片和大量的中遠景鏡頭看得我昏昏欲睡,而且這些鏡頭和畫面信息量又極大,這部電影的很多劇情大部分都是通過畫面和構圖還有觀衆對台灣曆史的了解來交代的,而不是人物的對話,所以看這部電影要全身灌注不能走神,但幾乎碎片化的叙事,昏暗的背景,又讓觀衆很難不走神。和大陸以及日本韓國等其他國家表達破碎青春題材的電影不同,這部電影的情感表達和戲劇沖突極其内斂和克制,其中沒有任何人物大臉的特寫鏡頭,觀衆很難帶入到劇中人物的情感之中,但又是,這種克制讓觀衆體會電影内容本身的殘酷性,觀衆仿佛站在一個上帝的視角通過小四的經曆去體會60年代的台灣社會。

小孩的純粹的愛總是非常可怕的,因為這種愛建立在對完美他者和完美自我叙事的想象中,然後在這種叙事中自我感動。而這種叙事相當于小四的信仰和生存意義。在電影的最後,他的精神世界除了這套叙事之外可能已經一無所有了,父母沒有辦法了解自己,好兄弟背叛自己,自己被學校開除,對學習的渴望也可能是為了滿足父母和兄弟姐妹對自己的期待,他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他的世界可能就隻有對小明的想象了。在小四想象的叙事中,小明是純潔的象征,現實中的她之所以不純潔,是因為她被其他不純潔的人玷污了,隻有我是才可以拯救她,她也肯定希望我拯救,我就是她的哈尼。但這種叙事在最後與小明的對話中被徹底摧毀了,所以小四最後殺死了小明,也殺死了自己的信仰和生存意義,變成了一個行屍走肉。他不愛小明,他愛的是自己對小明的叙事,不符合叙事,無法改變她,那幹脆摧毀掉。

這部劇很多人對别人的感情往往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的,将自己的認知和感情投射到别人身上,到最後卻不知道自己哪裡有問題,小明的處境雖然很悲慘,但行為很确實很綠茶,但她卻認為這是她的生存之道,不去考慮别人的感受,卻PUA别人自私想改變她。小高認為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你是我的兄弟,女人算什麼,不過是一件物品,你為物品生氣簡直不當我兄弟。父母和家人把完美的未來都寄托在小四身上。他們都沉溺于自己的想象中,從來沒有想過理解小明的感受,他們都是自私的,這種自私最後導緻了悲劇的發生。

當然這些自私也離不開當時台灣的時代背景,這也是導演想表達的,扭曲的時代造就扭曲的人。時代并沒有給台灣的青少年提供健康成長的機會,也沒有給他們,特别是中産階級及以下階層的小孩,更好的生存意義。但成年人是不可能理解小孩在想什麼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