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目前看的八部短片和九部長片裡最喜歡的一部。客觀來講,這部在故事、議題和視聽上可能不如個别其她片子,但卻是名副其實的“她的一幀”,她的生活、思想、欲望和愛,我從電影中看到的是一個以女本位狀态存在的女性,即使僅從她的人設來看似乎是一個被主流/男權社會淘汰和鄙視的弱勢群體——單親母親。

這位單親母親以她最舒适的方式反抗着主流視野下的女性:她雖然和人發生了關系卻不屑于捆綁,自己種下因自己接受果,從頭至尾的主體都是自己。她将孩子視作自己的部分而非和男人結合的産物,說他“長久而美好”;她的教育方式非常獨特,和主流教育完全背道而馳,桃子就像是她的分身,充滿童趣和靈氣,幾歲的小男孩恰好也不具備強烈的男性特征,齊肩+劉海其實更偏女性特質;她和朋友躺在床上聊天,自然地講述意淫男老師的回憶。一般意淫的主體是男性,這裡完全颠倒,女性直接袒露自我欲望。這在國産電影中并不多見,雖然是閑聊,卻十分大膽。

但如果一味塑造理想中的“大女人”,未免有些失真。這也是電影最厲害的地方,沒有将女主套進一個虛浮的理想的獨立女性模子,而是展現了真實的女人。灑脫如她在聽到桃子和人打架時哭了,這裡我認為體現出主體性和母性的矛盾,作為獨立個體她不需要分擔生活的另一半,也覺得孩子不需要父親,但當桃子受欺負,她對于他父愛缺失還是感到抱歉。但這點并沒有抹殺她的主體性,她不是作為女人對沒有男人可依賴而自憐,而是出于母親對孩子的愛,明白單親母親的局限性,這個愛的主體和發出者是她。她的矛盾還在于不避諱渴望男性,“你知道我離不開男人”,卻也坦白自己是“厭男癌”,這不正是當今社會許多異性戀女人的困惑和矛盾嗎?但這份矛盾同樣沒有遮蔽她的主體性,她拒絕和一夜情男人(孩子父親)相認,對自己二婚離婚坦然,正說明男人是無法束縛她的,她通過男人滿足自我需求,而非服務對方。女主的社會身份也很耐人尋味,女詩人意味着思想、才情、先鋒、反叛,她和朋友對女詩人結局的調侃或許是她對自己未來的預測,如此自由随性的女人在這個社會是不會有好下場的,但她依然選擇做自己。或許影片前部分的這個小笑話也在提示着觀衆,你将要看到的是一個具有很自覺的主體意識的女人。

當電影的固定鏡頭偏多,台詞就是最重要的提供信息的要素。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也在于台詞。台詞和人物的自洽,本身的自然、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大大提升了影片質感,這也是它看上去像紀錄片的原因。我認為這部電影的劇作技巧很紮實,台詞密集、随意、瑣碎卻并不感到枯燥,意味着在信息的選擇和展現方式上下了一番苦功。如果不是經過來回推敲就呈現出這樣的效果,那證明導演和編劇對生活的觀察、描摹和把握能力真的很強大。

電影最厲害的地方其實不是“塑造”而是“展現”。“塑造”意味着角色的客體性,導演和大衆眼中的獨立女性是什麼樣的,而這部電影以紀錄片的質感,漫談式地展示了一個真實女人的真實生活狀态,一個容易在普遍意義上被定義為處境逼仄的女人,是如何将自己活得開闊。電影向我們展示出一種理想的女性生活狀态的圖景,現實生活中的女本位可以是什麼樣子。

導演說是拍着玩玩,慵懶随性之中其實也經過雕琢,這才呈現出它渾然天成的模樣,非常感謝讓我在大熒幕看到一部如此輕盈、令人舒适的電影。不知道我是否過于解讀,但這就是我看到的《不明物種》,女主角和她的孩子就像無法定義的不明物種,散發着未經規訓過的魅力。看到有人批判女主一夜情、不負責任,稱它不配入圍“她的一幀”,隻能說大衆對女性的道德标準還是太高,接受不了真實的女人,同時也無法想象一個女人自由随性存在的樣子,電影的遭遇其實也像女性在現實中的遭遇,永遠在被審判。我們需要展現更多鮮活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