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反思性的現實主義電影,一種無形式的現實美學。它離我們的生活實在是太近太近,反而使我感到壓抑、煩躁和某種無孔不入的不适。
技術曾被承諾服務于人,但人卻化為了算法中微不足道的數據。人究竟在何種意義上為人?片中人物塑造真實立體,大家都有自己的個性,他們不是完人,有力量亦有自己的困境,他們就是我們身邊的人們。
戴老師點評說:“兩個不同階層,始終未曾彼此到達,從願望和可能性都不可能彼此到達。”很感謝導演沒有用溫情掩蓋這有些殘忍的現實。片中對話充斥着“我理解”,卻隻是被用作一種達成目的的手段,而由于不同的立場和經驗,人與人之間始終存在着隔膜——即便是在最親密的人之中。
最喜歡公交站老人的那場戲,他的雙眼已經看不清這個紛繁的、早已面目全非的世界,可他作為一名電影放映員,曾心懷理想并為之奮鬥,一心服務于觀衆、服務于人民,那是多麼樸素的幸福。他也一定曆經了風霜,他懷着困惑打量着這個模糊又陌生的世界,但他心中有閃閃發光的北極星。這個時代太快,我們被時代的浪潮不斷推着,迷茫地前進,而又有太多的人被時代抛棄、被資本抛棄。在此導演也實現了對電影這一媒介的緻敬,電影放映員這個職位在當今可能不存在了,但電影的魅力是永恒的。
故事的開放性結局令人回味,生老病死,來來往往,這就是人生之無常。醫院走廊盡頭,有逝者的家屬泣不成聲;但在另一處,又有新生兒降臨的清脆啼哭。
我認為,不管是電影還是文學,解決問題并不是它們的核心任務,它們真正的任務是在呈現中反思,讓觀者一同重新審視這些“習以為常”。片中台詞看起來無甚特别,其實頗有深意。習慣了就好了嗎?每天真的都充滿了希望和快樂嗎?——電影在用鏡頭不斷地追問着。在這個意義上,這部電影是成功的,它是現實的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