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聖誕老人》相對于博比·法雷裡的前作《冠軍》而言,是更加強調虛構體驗的電影,在《冠軍》中的觀看動力始終有一個極其清晰的來源,即一個專業籃球教練需要教會低能兒籃球隊打籃球,在電影一開始就已經挑明了所有人的缺陷,尤其教練本人,意味着這是一個由缺至圓的過程,得益于所有角色都有面對自身缺陷的信心(對教練而言是一個累積過程),觀看層面的信心以及電影的運行路徑得以建立。《親愛的聖誕老人》在此方面則有所不同,它從小胖寫錯名字開始就注定了這是一部從内到外都完全虛構的電影,擁有超能力的撒旦将滿足小胖的三個願望,小胖的缺陷顯而易見,但此作的觀看動力來源卻不是完善他的缺陷,而是他的缺陷導緻了所有虛構的産生,利用完全的虛構再返回電影中把關于小胖的一切補全,可能會給人一種見一步走一步的感覺,但往往如此,我們才能跟随小胖逐漸建立起相信,小胖去到演唱會,Post Malone直接走出來跟他聊天,我們怎麼能不相信?
演唱會,很容易聯想到沙馬蘭的《陷阱》,引用Ganzo影評的一句話:“庫珀越是努力掩蓋屠夫的身份,屠夫就越是将他塑造成一個理想的美國父親”。小胖和撒旦則不需要掩蓋什麼,撒旦的超能力可以讓Post Malone的演唱會為小胖而開,觀衆為小胖上台表演歡呼,并且作為一個極其閃光的核心場景呈現出來。
無獨有偶,博比·法雷裡的哥哥彼得·法雷裡在今年也拍了一部關于虛構的電影《瑞奇·斯坦尼克》,兩部電影在思路上有些類似,但體驗卻沒有聖誕老人強烈,可能是因為瑞奇在電影裡做的所有事都需要自圓其說,電影會因為害怕觀衆不相信而選擇增添更多合理化的理由來自圓其說,但恰恰相反,電影和觀衆都應該清楚明白,我們在相信虛構之後,已不再需要那麼多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