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又寫了長文分析,簡單向關注了四年的劇表達喜愛。一切都是緣分。

一、關于對所謂“口号”的分歧

這群學生還隻是20歲左右的年齡,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和迷茫時期。即使他們作為學生在某個專業領域是初露鋒芒的佼佼者,但對社會運行機制和戰争發展态勢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前幾集有好幾次描述:平型關大捷後對戰争的預判認識、難民湧入對解決辦法的表面理解等。他們本能地認為該做什麼,全憑最青春的熱血和對國家最樸素的熱愛,有可能方法不對,有可能莽撞,有可能笨拙,有可能容易跟風,但如果在戰亂時期連國家的下一代還麻木的話,那民族何談希望。劇中最青春的口号恰恰是民族最熱血的希望。

二、關于如何引導年輕人樹立正确的三觀

劇中刻畫了青年人中的導向:一個是前期完美的精神坐标——男二,一個是成長中的精神坐标——男主程嘉樹。男主在男二犧牲後接過了接力棒。

所以,劇中的男二有點完美得不真實,家國大義在首位其他可以讓步,他的感情線才顯得不似傳統意義上的戀愛,更偏向革命情誼與精神上的尊重與引領。程嘉樹的刻畫很明顯,整部劇就是從他的回憶視角展開,留美6年歸來深受西方思想影響不曾遭受社會毒打的富家少爺,在親眼目睹戰争的殘酷、國家的貧弱、民衆的水深火熱、教育夾縫中的掙紮後,一步步轉變思想,強化民族情懷、國家理念和道路認同。已播出劇情裡已經展現了他的領導力和成長性,後面成長線會更加完整,程嘉樹會成為青年領袖。

三、關于感情線

男主男二追求女主,女二喜歡男主。

女主對男二更多是傾慕與好感,似三觀一緻的志同道合,所以他倆的感情戲顯得沒有激情沒有波動,因為這裡面沒有真正的愛。根源在于女主的性格,從小被母親撫養長大缺失父親安全感,不認同母親的價值觀,敏感、自尊心強、要強、向往自由。在“完美”坐标男二那裡,她的底色是自卑的,所以小心翼翼,表達交往從不逾矩。

但在嘉樹那裡,他倆是平等的。因為男主從小被愛包圍,長久接受愛,所以會表達愛,是全劇對人和事物包容性最強的人物。可以理解為他釋放的安全感兜底感最強,周邊的人自然而然向他靠近,願意信任他親近他,也容易向他暴露自己的情緒和缺點。女主隻沖她發脾氣、畢在他懷裡哇哇大哭足以說明。

男主女主最适合毋庸置疑,在生死之中情感愈發濃烈毋庸置疑,成為真愛毋庸置疑。那出話劇是預示與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