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跑了第一的阿裡,捧着獎杯,戴着獎章,在鏡頭前哭成了淚人,不是因為得了第一,而是因為沒有得到第三。
第三的獎品是一雙鞋子,阿裡不慎把妹妹唯一一雙鞋子弄丢了,他和妹妹共用一雙鞋子,妹妹放學,阿裡換鞋,再去上學。當阿裡得知獎品時,滿心想着跑第三,為了将鞋子獻給妹妹。
這部由馬基德·馬基迪執導,獲得奧斯卡獎等多項獎章的伊朗劇情電影《小鞋子》,講述了一對兄妹與一雙鞋子的故事,它是獻給所有成人的童話,通過電影,我們看到了貧窮與單純/天真/善良和快樂之間的關系。

01 我們擁有着别人無法擁有的幸福
當妹妹找到自己那雙鞋子時,她發現鞋子已經有了主人。她和哥哥放學後來到那家人門前,試圖要回鞋子。
可當他們看到小女孩小心翼翼地牽着盲人父親的手時,阿裡和妹妹沉默了。
他們無言地走回家,放棄了要回那雙鞋子的想法。
他們雖然貧窮,但他們知道,與小女孩相比,他們有着健康的父親,已經算得上幸福了。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我們越來越注意不到自己所擁有的,反而一門心思盯着自己所沒有的,每當看到别人擁有自己沒有的東西時,便會想法設法得到,若是能力不及,内心深處的嫉妒便油然而生。
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此時的自己,已經擁有了大多數人一輩子也追尋不到的東西。
回頭看看,一雙鞋子,一身漂亮的衣服,一天三頓可以填飽肚子的飯菜,一個能夠創造夢想,實現夢想的健康身體……
坂田銀時曾說:
“真是諷刺啊,真正重要的東西,總是沒有的人比擁有的人更清楚。所以可要好好珍惜啊。”
不要總是忽略自己擁有的,去追尋自己沒有的,最大的幸福就是,珍惜現在擁有的。

02 我們不曾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
比賽為什麼會排名次呢?
答案可想而知,因為第一要比第二好,第二要比第三優秀,這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認知。
名次,代表了優秀等級,名次越高,越優秀。
對于阿裡來說,名次僅僅代表獎品,他用這雙唯一的鞋子參加長跑比賽的唯一目的,就是第三名的獎品。
無關冠軍的獎杯,冠軍的榮譽,冠軍的獎品,他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真正需要的隻是這一雙鞋子,所以他參加比賽,隻想拿第三名。
這便是小孩子的簡單。
回憶小時候,一根辣條就可以成為我們快樂的源泉,随着慢慢長大,欲望也越發膨脹,當手裡已經有了辣條時,又開始想要其他的東西,不斷循環,永無止境。
這大概就是當代社會的衆多悖論之一吧:我們嘲笑着孩子的簡單,感歎着成年人的欲壑難填,渴求着不複回來的純粹。
我不禁懷疑,我們真的明白自己需要什麼嗎?還是單純跟風想要呢?

03 生活再苦,也要有自己的原則
之前聽到過這麼一個故事:
一群人夏天趕路,熱得不行,遇見一個梨園,其他人紛紛停下來摘梨子解渴,隻有一個人不摘,他說這是别人家的梨樹,未得允許便是偷。
這個故事旨在告訴我們,要有自己的原則,堅守原則。
我想,這多簡單呢!
可是,當我着急趕路,看到别人闖紅燈我也動搖時,我才明白,能堅守原則有多麼不容易。
當妹妹給父親泡茶忘記加糖時,妹妹指着父親手邊的糖塊說:“這不是有糖嗎?”
父親搖搖頭,“這是别人的。”
難以想象,阿裡一家租着破舊房子,母親患病,父親一人養活全家,每天在為柴米油鹽所有花費争吵不休時,依然能夠堅守原則,這多麼的難能可貴。

結語
當我們為心中欲望奔波勞碌時,不妨回頭再看看《小鞋子》,看看那一個沒能當上第三而哭泣的冠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