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自然的向下兼容:山神獸不會死,它就是生命本身
還是第一次看《幽靈公主》,看完覺得它是一部很溫柔的電影。面對人類對自然貪婪無度的索取,大自然并未選擇徹底反擊,也沒有陷入失去神明後群龍無首的崩潰狀态,而是以一種向下兼容的姿态,為人類保留了存續的空間與希望。
當象征生命本源的山神獸被人類射殺、砍下頭顱,森林并沒有随之終結。那雙澄淨的眼睛始終以一種悲憫的目光注視着人類,在死亡之後,森林迎來了新生。很喜歡對山神獸的設定(讓我想起來塞爾達裡面的山神),作為超越善惡的存在,它既能帶來死亡,也能治愈傷口。或許死亡與新生正是生命的本征。
二、人類的“幽靈公主”:自我身份的探尋
“我喜歡你,但我還是無法原諒人類。”感覺小桑的這句話可以作為整部電影的注腳。她的身份設定還挺有意思的,她是人類,卻由山犬撫養長大;她守護森林,為森林而戰,痛恨破壞自然的人類,心底卻又無法完全否認自己也是“人”。她不是山犬,也做不了真正的人類。而這樣的矛盾,也許是許多環保主義者的内心寫照?他們深愛自然,同時也是現代文明的受益者,卻又因人類文明的擴張而成為自然的背叛者。
三、鐵鎮的女人:我們是世界的創造者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對女性角色的描寫,鐵鎮呈現出了一種女性烏托邦的可能性。在黑帽大人的統治之下,女性不再受困于母職,鐵鎮的女人們冶鐵、戰鬥、守衛家園,她們揮灑着金色的汗水,大膽地調笑來自異邦的俊秀少年,很有力量也很耀眼。
黑帽大人的塑造也很有意思,她身上有着人類貪婪與殘忍的底色——濫伐森林、傷害山中的原住生靈,但同時,她又是一位極具魄力的女性領袖。她收容弱者、發展生産、建立起一個秩序井然的社會。在電影上映的二十多年後再看這個角色,我覺得她并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反派。她既會用工業文明鍛造的火槍對準饋贈給她一切的山神獸,毫不掩飾眼底的野心和兇惡,也會在徹底失敗後心甘情願地承擔一切惡果,不乏從頭再來的勇氣。她身處舊世界與新秩序的交界處,她是工業文明的化身。其實我還挺喜歡這個角色的,她帶着人類世界所有的缺點,卻也代表着人類靈魂最堅韌的一部分。她不敬畏神,不懼怕天罰,就這樣天不怕地不怕地活着,坦坦蕩蕩的。
四、糾纏不清的矛盾,也許永無止息
工業文明與大自然的沖突,也許永遠無法真正調和,人與自然的關系注定會持續地、複雜地糾纏下去。電影本身并沒有給出一個明确的答案,也沒有将結局強行包裝成和解或其中一方的勝利。但阿席達卡與小桑的選擇,傳遞出一種微弱卻真實的希望——隻要人類還願意尊重生命,重新建立起與自然的連接,就有可能走出一條新的道路。
不過電影的最後貌似什麼事情也沒有改變,問題也隻是擱置了,感覺這是宮崎駿電影的一個特點,“你們不要再打了啦,大家love and peace就好了,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這種表達有些過于理想主義,甚至略顯天真幼稚,但還是很動人,畢竟即使在廢墟與混亂中,我們仍然渴望一個不那麼殘酷的未來。
感覺整部電影的叙事節奏有些倉促,而且有些角色的動機直到結尾也沒有完全交代清楚就莫名其妙地結束了。但其實我還是挺喜歡這部電影的,它沒有給你答案,用心體會就好。
像大自然本身一樣溫柔的一部電影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