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類型片,武俠幾乎沒有獨創的叙事模式,都是從别的體裁中借鑒而來,比如冒險,争霸,探案,言情,複仇,動作。從表面來看,武俠電影可以借鑒的體裁廣泛,類型繁多,完全可以呈現多姿多彩的形式,但是往深了想,武俠本身能夠剩下什麼呢?武俠電影似乎變成了一個什麼都能來點,但什麼都無法達到頂級的二三流高手,能出好作品,但觀衆很快就會被他喜歡的元素做得更加突出的其他類型的作品所吸引。所以,探讨專屬于武俠本身的東西才是武俠片最應該做的事情。

      那麼專屬于武俠本身的東西是什麼呢?概括來說,就是“武俠味”。“武俠味”看上去是一個籠統抽象的概念,它更像是一種風格,而且在每個人的心中的想法可能不一樣。本來文藝創作就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事情,每個人理解的武俠味完全有可能不盡相同。這就跟搖滾差不多,有的人覺得動次打次就是搖滾,有的人覺得搖滾要有點布魯斯元素,有的人覺得搖滾是一種精神,這些無所謂對錯之分。相對而言武俠也是一樣,你可以說隻要是古代的,隻要是打鬥的就是武俠,你也可以說隻有行俠仗義才是武俠。你可以把這個範圍定的很寬泛,也可以定的很狹窄。但是在不同的标準下,我們必須意識到一個問題,有更多的元素加以框定,武俠味就更濃。比如徐克的新龍門客棧是武俠,陳嘉上的四大名捕也是武俠,說一句徐克的新龍門客棧比陳嘉上的四大名捕武俠味更濃,似乎不過分吧。這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概念,而可能更多的是一種由淺入深的概念。(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并不是說武俠味更濃,就一定是更好的作品。)

      那麼武俠味到底是什麼?那首先肯定就是時代背景。武俠小說畢竟是一個從古代流傳至今的文種,那麼你更加貼近古代,那肯定武俠味就更濃一點。你如果塑造的是現代背景或者是玄幻,那武俠味就稍微淡一點。所以我不反對把現代的作品歸為武俠,但是這味道就差點意思。

      其次,就是打鬥模式。要提現武俠和其國家的門類的差别,中華傳統的武術當然是一大利器。在武俠小說裡,用更含中華古韻的招式,在電影裡,一個好的武術指導,設計出更含有古韻的武術動作,肯定是更有利于武俠味的塑造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安的卧虎藏龍,能夠獲得奧斯卡,絕對和袁和平世界頂級的武指分不開。

      第三,也是本人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俠這一形象的刻畫和展現。俠是什麼,其實沒有一個絕對的概念。陳平原的千古文人俠客夢中說道:

在我看來,武俠小說中“俠”的觀念,不是一個曆史上客觀存在的、可用三言兩語描述的實體,而是一種曆史記載與文學想象的融合、社會規定與心理需求的融合,以及當代視界與文類特征的融合。關鍵在于考察這種“融合”的趨勢及過程,而不在于給出一個确鑿的“定義”。

      對于俠這個人物形象的展現更能讓人信服,讓更多人覺得這就是他們心目中的俠,那就是武俠味更濃的作品。比如金庸的俠之大者,古龍的浪子精神,梁羽生的行俠仗義,都是對俠這個字不同程度的思考和展現。在電影領域,李安的卧虎藏龍中玉嬌龍的反叛精神,徐克的新龍門中金鑲玉的義氣和灑脫,張藝謀英雄中無名的博大和無畏,都是對俠這一形象的生動诠釋和塑造。相反,僅僅套路化地把故事的主人公當成一個展開故事的工具,去打壞人,去談戀愛,去升級,那武俠味就會相對的來說淡一點。或者你确實塑造了一個生動的人物,但是讓觀衆覺得這個人和俠沒什麼關系,或者說有關系,但是塑造人物的重點不是在俠這個方面,那武俠味也會淡了一點。(再次重申一遍,武俠味和作品質量不是一件事情。)

      說白了,電影和小說都是講人的。塑造出好的人物,那這個作品就會不賴,但如果塑造得人物更貼近俠這個字,就更有武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