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一部電影《時時刻刻》,故事裡一個女作家說,為什麼她的故事裡非得有一個人物死去,她的答案是,為了對比,讓活着的人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貴。此刻,這部電影裡的梅的結局也正是如此,當看到他即将開始新的人生的時候,卻迎來了生命的終結,與他所幫助逝者尋親的人的熱鬧葬禮相對比,他的葬禮空無一人。

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中年獨自生活,但細節卻一絲不苟,家裡以淺色為主,各種家具、雜物井井有條,就連吃飯也是整整齊齊,有着簡單卻嚴肅的儀式感。他把自己的習慣也帶入了工作,将需要幫助尋親的逝者照片細緻地整理、貼好。在外出的火車上,桌面整潔,偶爾掉了一塊面包碎屑也小心拾起,放入茶杯中,就如同他尋親過程中,即便遇到了無數次拒絕,仍堅持到底。

其實每當他翻開一本本逝者的相冊,我就感到一陣唏噓,照片裡充滿了生活的精彩瞬間,有小孩的歡笑、少女的微笑、與家人寵物的合影……就如同我們本身的生活。然而,當這個人離開人世,那麼這本精彩的相冊,仿佛也瞬間褪色,裡面的内容變得無足輕重,整個世界就好像徹底擦除了這個人的存在,我相信這在任何人的心裡都會帶來一種悲涼的孤寂。

而梅,是唯一打開這本相冊的人,也是唯一願意幫助逝者找到親人朋友的人。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帶有一種使命感的工作,在考慮成本的時代,公所決定取消了他的工作崗位,而梅剛接手了一個61歲老兵的尋親案。此時的他,選擇将尋親走到底,就如同他一絲不苟的人生态度。

梅走訪了他的同事,發現史塔克是一個仗義執言的人;走訪了他以前的情人,發現他是一個嫉惡如仇的人;走訪了他的“乞丐”朋友,發現他是一個有良知的人;走訪了他的女兒,發現他是一個逃避現實的人……

最終,史塔克的葬禮,來齊了他的親朋好友,而在這一天到來前,梅卻因為車禍離世,當天也是他下葬的一天。原本與史塔克的女兒有新的開始,但這一天,他卻徹底地消失在了人世。

其實如果電影停在這裡,我會覺得導演和編劇故意營造車禍,賺取觀衆眼淚,但直到梅冷寂無一人的埋葬路上與他所幫助的史塔克的熱鬧葬禮擦肩而過時,這時給我的内心反而帶來了一陣突然來襲的震動。

此刻,所有被梅幫助過了的人的靈魂一個個聚集在梅的墓前,他們在感謝,也在迎接。此刻,死去也有了新生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