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講,我還是第一次去電影院支持文藝片兒。這類型的電影市場就那麼大,全世界都如此。意味着你去看的時候,要有一個心理準備:藝術電影的叙事方式與你日常觀看的電影非常不同。制片方當然想要賺錢,不過電影的導演并不會像商業片那樣要去讨好觀衆,他們更在乎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你有看得雲裡霧裡的地方那再正常不過,不必強求。

以前也看一些文藝電影,總體下來的感受是:不要試圖在文藝片兒裡尋找所謂的生活意義或者其他什麼正向的能量,而是去感受隐藏在各種碎片裡的一些氛圍和情緒。意識流的表現方式,無關道德上的對錯,沒有非黑即白,沒有批判,隻是呈現給觀衆們關于某些主角的故事,很接近這個世界上的存在與生活本真。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看類似風格的電影可能會非常抗拒。

在走進電影院之前,鑒于對文藝片兒的後遺症,我對《漫長的告白》(柳川)的期待其實放的特别特别低。不是說沒有好看的國産文藝片兒,而是看過的大部分片子都有點壓抑有點悶。生活已經足夠繁重無聊, 我可能已經沒有耐心走進電影院體驗藝術電影的細碎鋪陳。如果一定要走進電影院,大概隻有迪士尼的造夢電影是我的心動所在了。

毫無疑問,《柳川》也屬于上述這一類型的電影。因為心裡建設做的好、預期放的低,真的開始觀看,卻有了意外的收獲。它的主題依然是憂郁的、遺憾的、悲傷的,故事也是在各種場景的對話和沉默留白裡緩緩推進,但它的表現手法并不全是單調沉悶晦澀,而是在相當多的細節裡以一種接近于喜劇式的小沖突小矛盾去達成一種悲劇的效果,輕松的、俏皮的、幽默诙諧的對話背後,還是中年人求而不得現實。這樣一來,悲就不那麼悲,它隻是一些逃不過的人生遺憾;喜也不是真的喜,它隻是一種對現實無奈的調侃。在看起來很憂郁的文藝電影裡,意外的收獲了一些看喜劇才有的快樂。樂過之後再回味一下,又能體會到一些淡淡的憂傷。非常成年人式的生活冷幽默和不便言說的苦澀。咬文嚼字的表達就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粗俗一點現實一點,就是電影裡很多片段所呈現的那樣:那些想要抓住愛情殘影的中年人,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

有人說,張律拍的很多作品都是他的“春夢”。我還沒看過他别的作品,但《柳川》可以這麼理解。當然阻止男人做春夢根本不現實,能做的是要給女人争取到同等的自由,讓女人也有坦蕩做春夢的自由,不要那麼多性羞恥的束縛在身上。還是那句話,如果看文藝電影帶上了道德審判的眼鏡,那真的不如不看。何必為難自己呢。

這部電影裡有很多不太雅的對話或畫面,有些地方我也覺得突兀。有聲音批評導演是不是國外呆太久了,對中文有些生疏?不排除這個因素,這些批評我覺得是客觀的。但總體而言,大多數時候是符合人設的、推動劇情需要的。承受“男凝”批判者批評聲音最多的立春哥(辛柏青飾演)這個角色,但我個人覺得演的非常好,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設。從周秉義到立春哥,辛柏青這個演員真的讓人刮目相看。一定有立春那樣的北京胡同中年大叔,能說會道,幽默搞笑,感情上不負責任直來直去……而柳川真的喜歡過他。

但柳川又不止喜歡立春哥不負責任的随便,在她的内心深處一直放不下的,還有立冬哥更為細膩深沉的體貼關心。也許立春立冬兄弟就是柳川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文藝版的。她誰都沒有完全放下,但也沒有為了他們中哪一個更主動的前進一步。隻是在等待,不拒絕,也不挽留。

這部電影實在沒有什麼要歌頌愛情的姿态,改成《漫長的告白》這個名字純屬畫蛇添足,題不達意。中年人能有什麼愛情,大家都被各自的現實生活牽絆,病的病,不舉的不舉,或者有家室,根本沒有足夠的勇氣談愛情,談愛情有點奢侈。但他們又都不甘心,忘不掉記憶中的的某些空間、某些人,還想去争取一下,掙紮一下,當然隻會是春夢一場:美則美矣,隻是鏡中花水中月,誰也得不到。柳川沒有,立春立冬兄弟也沒有,中山大樹也沒有。

如開頭所言,很難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總結出一個什麼正經的意義來,但你一定會在某些觀影瞬間生出一些特殊的感受,思緒飄到自己記憶裡那些獨特的空間,找到屬于你自己的柳川。

電影收尾好像有些倉促。鄰座的觀衆感歎了一句“這就完了?!”。是的,這就完了。很多現實中的告别就是隐藏在那些日常瑣碎裡,來得倉促且悄無聲息,多的是沒有預告和鋪墊的落幕與分離。但導演如果真的這樣處理電影結尾的話,觀衆還是會帶着疑惑,并給他的作品扣掉半顆星:你怎麼能這麼處理呢?就不能再藝術一點嗎?

我個人還是很喜歡這部電影的。我沒有參悟什麼人生要義世間真理的想法,某種程度上有點像看《穆赫蘭道》時的感受:也許電影我沒有完全看明白,但這不耽誤我沉浸在有關柳川的春夢中,很美,餘味悠長,有快樂也有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