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以色列的電影《分租》,挺喜歡這種平淡的故事進展。從麥克(Michael)的角度來說, 陌生的城市,暫時逃脫生活中的煩惱。 對托莫(Tomer)來說, 則是陌生的人從遠方和另一個時代而來。 慢慢進展的感情,與其說是相愛,我覺得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由吸引(至少一方)而産生的互相欣賞和依戀。

隻是農場晚飯關于小孩的讨論比較突兀。我不大理解以色列人, 但初次會面大談小孩代孕什麼的,說教性太強。還有,麥克是《紐約時報》作家,他們能花十幾萬美元代孕,卻去租大學生的簡陋公寓?即使想體驗當地生活, 也有别的地方可選。不管怎樣都覺得分租不太現實。另外一個吐槽的地方是特拉維夫最好的烘培店,賣的居然是麥芬(muffin), 桂皮卷(cinnamon roll)這些爛大街的東西。不過瑕不掩瑜,如果真那麼追究也就沒有這個美好的故事了。

很多預告這部片子的簡介都把它說成一部老少戀, 讓人預料是一個沖破家庭社會壁壘, 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 故事并不是這樣,他們交往沒有社會的阻撓或歧視,反而大家都很支持。我覺得他們兩人之間也不是愛情。 麥克有丈夫,雖然他們之間有矛盾, 但還不至于要離婚和衛托馬去在一起。 托馬還年輕, 還在嘗試生活中各種關系的可能性—他可能喜歡男女老少各種人等。

并不是非要是愛情才是值得贊美的。 人與人之間偶然相遇。互相欣賞,動心,在一起度過愉快的幾天,本身就夠了, 為什麼一定要相愛呢? 還有人說托莫從小沒有父親, 所以會對父輩麥克動心。 其實喜歡誰并不要從心理學上找原因吧。有時你發現自己會欣賞或喜歡的人, 和自己預想的完全不同。他們來自不同年齡, 種族,和社會背景,不同的男人各有各的美好。

我從小不缺父愛母愛,但剛來美國時也有“托莫“ 這樣的經曆。那時我二十多歲,我的陌生城市是舊金山。 當時在學校喜歡一個很漂亮男生, 被拒後情緒比較低落就就決定寒假去舊金山。遇到了Leon,他是一個出生于奧地利四十多的猶大人。和伴侶生活在舊金山十幾年了。他們之間沒有了性生活。他伴侶同意他在外面和人約, 隻要不帶回家就行。所以我也不算破壞他們關系。五天時間我們走遍了舊金山, 聊了很多。 我很喜歡Leon,知道不會跟他有結果, 反而一點壓力也沒有,很輕松跟他相處上床。我不知道他的想法,但并不重要。臨走那晚,兩人躺在床上,就和電影裡結尾一樣,也有點不舍。

一晃二十多年,如今我也到了大叔的年紀。和劇中麥克一樣, 有一個穩定的伴侶和生活。幾年前我們也因為小孩問題鬧過矛盾。 雖然沒有因此逃到一個陌生的城市, 但我和麥克一樣,還是覺得無結果的相遇是很美好的。

好的電影總能折射出各樣的人生,這也是《分租》的意義說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