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才看《你好,李煥英》。我媽之前看了,說看不下去,拍的不好。
我明白,賈玲的電影語言、技術手法都是外行,給很多人的觀看過程造成了困擾。但她在拍電影時,是文學定位,不是藝術定位。所以關鍵在于,她的故事【正不正确】,而不是【流不流暢】。
于是我哭的稀裡嘩啦的。
她找到了【兒女對父母的虧欠感】的正确、唯一解決方法。
我被她吓到了,于是才哭的。朝聞道,夕淚瞎雙眼也。我也研究親子關系,我沒有找到。她靠電影講了出來,合情合理。
解決方法簡單一句話說,【父母主動拒絕兒女】
如果複雜地寫一本書說,要得諾貝爾家庭獎。
下面我簡單地複雜說一下:
賈玲的母親在2001年意外去世。看起來有很多種方法在歲月裡撫平她的痛苦、遺憾、虧欠。但是十多年了,她自己搞不定,她覺得過不去。
糾纏她的到底是一種【痛苦感覺】,還是一個【未盡事情】?
她覺得是一個事情,必須要采取行動。于是演了小品《你好李煥英》,又拍了電影《你好李煥英》。
【父母主動拒絕兒女】
母親意外走的,所以來不及拒絕賈玲。賈玲想了十多年,最後的決定是要下到冥界,找到李煥英的靈魂,要李煥英親自說出【我不需要你】。
拍這部電影是通靈招魂的儀式。
對于觀衆,80年代的工人工廠是喜劇場景。對于賈玲,就是冥界。那是用她的童年記憶來演繹的,母親不在,記憶覆蓋了一層灰。她做這件事,是一頭紮進了痛苦的過去。
【我不需要你】這句暗話,在電影裡由張小斐明面上講作“我這一輩子還挺幸福的”“你介紹的對象我不喜歡”“你介紹的優秀女兒我也不認可”。
我這樣做,你高興嗎?
我很高興,你可以不做了。
賈玲十多年想要的,是被母親拒絕一次。
張小斐,你代替我媽拒絕我一下吧。
——
不正确,不正确。我亂解讀。【父母拒絕兒女】違背天性,很難,也沒有必要。
我僅用《你好李煥英》一部電影,不足以說服你這個方法的正确性。
害!巧了!《熱辣滾燙》來了。
你以為真正需要擺脫窒息的人際關系、對抗命運、赢一回的隻是32歲的女性嗎?是所有人!
你的父母應該頭發甩甩,大步跑起來,去為自己而活。
你的父母應該不喜歡你這隻牛蛙,應該改天再約,應該凡事看心情。
兩個電影在這裡才連起來了,兩個問題才互相成為對方的答案。
如果都把賈玲當作主角,她在一個故事裡覺得無限虧欠母親,卻在另一個故事裡隻愛自己冷漠家人。表面是矛盾的。
認錯人了。
其實那個眼含淚光說自己幸福的李煥英,就是在海邊微笑的白裙賈玲。
賈玲不再虧欠李煥英,從此賈玲就是李煥英。
我們在人際關系中拒絕彼此,在做自己時又成為了同樣幸福的人。
還是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