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很溫情,在超現實的鏡頭中落下了帷幕。令筆者想起了薛憶沩的《出租車司機》,裡面的最後一段與這一段正遙遙呼應:

“對這座他突然感到陌生的城市來說,他随着他的女兒和妻子一起離去了。這時候,出租車司機突然感到了一陣甯靜。這提前出現的神聖感覺使出租車司機激動得放聲大哭起來。”

電影裡,本傑明最終放下了執念,接受了凱莉的告白,在熟悉的餐館裡看到了妻子的樣子。妻子作為一個全片鮮有出鏡的角色,卻從始至終一直暗地裡驅動劇情發展,父子間的矛盾因她的逝去而起,動物園也是因為有她的小金庫才辦的下去。我們每個人都有揮之不去的執念,很多時候我們任由它蔓延,在我們心裡築起高牆。所以這其實是一個放下執念的故事,動物園是員工們的執念,檢查員是那個大胡子設計師的執念,還有本的喪妻之痛。

實事就是,人很難從執念中走出來。買到一個動物園更像是發生在童話故事裡的橋段。也許經曆一段冒險,抱得美人歸可以治愈傷口,但是這條路不是像你我的普通人走的通的。我們更多像是《海邊的曼徹斯特》中的錢德勒一樣難以釋懷,無法放下。生活中總是有這樣的事,時間會使它積灰,抑或是沖淡它的顔色,但你想起時卻依然刻骨銘心。

我并不覺得無法釋懷是一種壞事,對我來說,放不下的執念其實是一種對命運的反抗。我們無法改變命運,隻能被動的接受。在這段旅途中,隻有不讓遺忘之風撫平所有的坎坷,才能見證成長,沉默地抵禦命運的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