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很治愈的紀錄片

人生第一次,出生,上學,長大,當兵,上班,結婚,進城,買房,相守,退休,養老,告别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長大,它完整的題目是:我在爸爸媽媽看不見的地方偷偷長大。一點點狡黠點亮整個難過的底色。不僅是詩,文學大多如此,它們的意義就在于“沒什麼意義”(從狹義的物質層面來看,個人意見),但卻像是生命的良方。它們給予情感一個傾瀉的阙口,它們拂過生命不同的傷疤。

其次是最後的特輯,看着之前出現過的人物又出現在眼前,很開心通過這部紀錄片認識她們。紀伯倫說生命的意義在于人與人的相互照亮,我想她們已經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一塊會在多年以後引起靈魂震蕩的碎片。模糊的畫質,我們的生活仍在繼續,我們還在整理自己的舊書,我們又劃着我們的斷槳出發。

告别這一集的開頭以及老人用手機錄像的時候很觸動。請記得我;不記得,也沒關系,我依然愛你。千般不舍千般舍,萬事不甩萬事甩。

還有相守那一集,老人得病不能淋雨,但是他笑說沒關系就走進了雨裡,他的老伴就一邊脫下身上的格子衫,一邊絮絮叨叨地沖上去為他蓋住頭。下一幕就是老人頭上搭着老伴的外衫。而再下一幕就是這一對伴侶一起搭着衣服在雨中行走。我們闖進人生的大雨,有人願意為你遮擋是幸運,有人願意與你同行則是圓滿。

順帶一提,特輯裡面的小朋友都超級可愛哈哈哈

但其實我對這部紀錄片也有一些不太喜歡的地方,不想看的可以到此為止了????












讓我覺得最反感的是——結婚這一集。

我見過那種正常的美滿的婚姻,我不是想表達紀錄片裡的夫婦不正常不美滿的意思,我隻是想談談裡面讓我覺得不舒服的地方。

題目叫“非你不嫁”...講述人是郎月婷(我的意思是女性,之前的都是男的,偏偏這個題材就找女性?)...(當然後面退休那一集也請了張鈞甯,但是就是讓人不舒服)

然後裡面有一對情侶,女方在昆山工作六七年了,很穩定,有房。男方來自徐州,對于他的工作,紀錄片是怎麼說的呢?“在上海打拼”?然後女的要辭職和他一起去上海...

然後紀錄片說女的強勢,很多事情都是女的做主,但是事實上都是一些無關痛癢的小事,比如婚禮上要不要挂一個窗簾這種(說到這個窗簾,是男的要求的要加的,體現他的“詩和遠方”,女的覺得很醜,想換,男的不太同意其實,也看不出來什麼百依百順)而她确确實實是在職業這種關乎終身的大事上做出了很大的犧牲和讓步

然後接着說強勢,就播了女方爸爸在說教女方,說她要尊重男方,特别是“他從你的男朋友變成你的老公之後”我???

女方爸爸還把自己說感動了(旁邊說哭的原因是害怕男方對女方不好,我想說的是你自己都先入為主地覺得你的女兒不尊重對方,處處限制她,她要怎麼樣擁有話語權呢)

再有就是很惡心的婚禮儀式,這也是通病了,就是全程沒有母親,明明母親也從老家趕過來參與婚禮,但卻忽視了母親在孕育養育教育孩子中的作用,像是權力的交接...我一直都覺得很惡心

再說第七集——進城

第七集進城打工,王銀花她們家人又在說什麼“你去了這個家庭就散了”“你去了就是放棄了對孩子的管教”不是,她丈夫不是人嗎?她丈夫隻是殘疾,當然會有不便,這個我們理解,但是不能把全家庭的所有責任都壓在一方吧,另一方總不能當個死人混日子吧?再者她出去打工難道不是為了這個家嗎...

當然我們之間的認知是不一樣的,人與人之間是有壁的。我隻是覺得紀錄片不應該隻是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拍出來,而是要有篩選,要有正确的價值觀不是嗎?




看完這部紀錄片,從生到死,如同被生命的陽光曬透,願你們我們一生平淡而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