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版加劇場版的一點雜想,非影評。僅談談AT Field和人類補完計劃,我最喜歡的設定。

主角由于原生家庭的問題,從小就為他人而活,順從、怯懦,别人讓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因為想要收獲别人的喜歡、别人的贊揚、别人的需要,他強迫自己按照别人的指令行事,敏感,卑微地讨好别人以讓自己找到活下去的意義。否則,他則一無是處,不配活着。

主角從來沒有被人理解過。他人的忽視是一方面——他的光環太重,與初号機的高匹配度讓他背負上更重的枷鎖,“為了人類的命運而戰鬥”,因為有了足夠的能力,沒有人在意他是否想要去戰鬥。他就這樣被其他人架着擋在了人類面前,與使徒對抗。看似沒有人強迫他,但每一個人的每一句話,每一句責備、每一句贊揚,都無不是無形的絲線,讓他成為了那個提線木偶。主角本身的性格也是一方面——他不說,他默默地坐在那裡,封閉自己的内心,卻渴望别人能理解他。我要怎麼理解一個不表露自己的人呢?他就這樣等着、等着,希望别人能夠理解他的痛苦,理解他的無助,關懷他,擁抱他。但他從來就沒有給過别人機會。他始終将自己包裹在那層厚厚的殼裡,拒絕任何人的進入。因此,除了擁有“神性”的渚薰,沒有人能夠理解他。

理解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試問世界上有哪一個人能說自己完全理解另一個人。沒有人會在别人眼前展現完整的自己,總有所保留,有所遮掩,總有不知道的經曆,總有不知道的瞬間。每個人眼中的你都是不一樣的。每一個人理解的你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男主最初選擇了進行人類補完,我絲毫不感到意外。他沒有因為自己所遭受的一切而厭惡這個世界,厭惡其他人類,反而是厭惡自己(這點明日香也一樣)。他渴望他人的理解,所以當這個機會擺在他面前的時候,他欣然接受。人類補完計劃,每一個人都能夠完整地看到别人的想法,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完整的自己。

活在這個世界上,不用說被别人理解,人自己都很難理解自己。是,你對自己有着自己的解讀。但别人的想法也在左右着你對自己的理解。“TA認為我是一個…的人,我是這樣的嗎?…也許TA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說不定我确實…”就這樣,你也在他人的影響下迷失了自己,在他人的目光下異化,你原本理解的自己,似乎也不那麼正确了。

所以,“我”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EVA中也許找到了一個解決方案——人類補完計劃。打破人與人之間的心之壁,讓每個人的思想做到真正的交融。你可以找到任何一個人對你的理解,拼湊起來,你就找到了你自己。一個完整的、全面的你自己。同時,因為他人也可以看到任何人的思想,他們也可以用這些碎片拼湊出一個完整的、全面的你。不用再擔心無人理解,不用在被其他人傷害,聽起來确實是一個完美的世界。

但這是真的完美的世界嗎?

每一個人的思想交融,每一個人的思想融合在一起,變成了一個統一的思想,TA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能看到每一個完整的人,但這個時候,還有個體的概念嗎?當所有人的思維都變得一緻,當所有人的經曆、記憶都交織在一起,成為一體,該如何區分個體的差别?

我之所以為我,是因為我有着和他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經曆,不同的記憶。世界上不存在一個和我一模一樣的人,所以我能夠找到我的存在。“他人”也在定義着我的存在。因為有了我,才有了他者,也因為有了他者,才有了我。如果沒有他人的概念,那也就失去了自我的概念。當心之壁消失,所有人的思想合為一體,就失去了他者的概念,即失去了自我的概念。沒有了自我,又何來理解?

1984裡有一句口号,“奴役即自由”,雖然聽起來離譜,但也不無道理。當一個人單獨存在于着世界之上,無所不能,沒有限制,那麼自由這個概念真的會存在嗎?TA可能從來都不會思考自由,因為那對于TA來說是無形的,是超出認知範圍的。隻有有了對比,有了被束縛、被限制的實感,人才能夠感受到自由。沒有了地的限制,上下将不複存在;沒有死亡的限制,生命将不負存在;沒有肉體的限制,靈魂将不複存在。這不禁讓我想起來量子力學裡的概念,隻有被觀測到了,我才有實體。如果沒有了他人的目光,我則不複存在。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男主在最後拒絕了補完。他回歸“自我”,重回到了那個經曆了第三次沖擊的世界上,那個他不被人理解的世界上。想要獲得自我的概念,就必須要接受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傷害,這是獲得“自我”的代價,也是擁有“自我”的保證。

所以,你會作何選擇——一個人人理解彼此,但同時沒有“人人”的世界,還是一個處處充滿隔閡,但人人擁有“自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