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沒看過《資本主義與新教倫理》和馬爾庫塞的話可能就會打五星了。視覺效果和表現力沒得挑,是絕對的一流。但當然看電影也不能隻看視覺。看的時候總覺得很别扭,有一種看作為天主教徒的拉圖爾研究科技哲學的違和感,科幻作品對于超越性的過度追求極有可能導緻故事的不對稱性。或許要求一百年前的電影完全突破時代局限性确實是太苛刻了點,我也完全可以理解當時的人看到這部電影一定就像工人讀完馬克思的《資本論》一樣震撼,但它确實沒能給我亞式和索福克勒斯那樣跨越時代的史詩感。

影片裡的情節讓我想到了法國大革命,席勒說過啟蒙如果沒有審美的教化一切都會淪為徒勞的美夢。工人在基于理性的一體性發動革命時的形象其實是很粗野的(無法無天的沖動),對于這種帶有福音性質的啟蒙僅僅追求自我立法的自由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的是美感的崇高性自由,否則解脫了羁絆的社會将又要堕入原始王國。

其實在如今 理性的堆砌導緻的非理性,宗教與科技、信仰與政治極權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科技的高度發展也是對人類的役使和異化,比起“無産階級與資本家”的階級矛盾,還有更多值得思考的議題。

(ps能不能不要請理工男來做電影總結了!真的真的好膚淺????????我都快對理工男有偏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