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第一季其實内心裡是有些遺憾的,限于節目設置,更多的展示了嘉賓的個人風采,但對談較為淺顯,沒有能夠留下更深層次的内容。
新一季換了女主持,葉子明顯是學院派,再加上葉兆言女兒的身份,自然能更深的參與到對談中去,更自如地在嘉賓們的對話間穿針引線,使得這一季節目在話題把控和經驗分享上“精進”了不少,信息量大于上一季,對拓寬大家的文學視野很有益處。幾位作家确實是文字的行家裡手,涉獵廣泛,點評精當,詩詞掌故、名篇佳句信手拈來的功夫稱得上是舉重若輕。特别标記了蘇童和餘華的短篇,會找來看看。
但是這一季中,文學“圈子”的痕迹突顯了出來,如果說第一季讓人發現這幾位都是煙火氣中的常人,那第二季看下來,就有種需要仰視這些“文學幫”大佬們的感覺了。開頭餘華的學生和程永新之間的态度就頗值得玩味,中期在莫言上島後,好像嘉賓們之間隐隐出現了分界線,年輕的是是是,年長的哈哈哈,大家有意無意地開始了衆星捧月,葉子也退化成為類似“朋友的女兒”這樣的角色,賣力地捧着叔叔伯伯,頻繁地通過誇贊他們的作品中的一些細節來引起話題,讓對談的質量陷入了低谷。“批評家”王堯的登場則讓節目徹底走向了“花花轎子人擡人”的低級趣味,說起話來既無“批”也無“評”,講了前半句就知道後半句,還好他隻呆了一集,餘華的話都少了。反倒是最後兩集,旁人都離開了,隻剩莫餘蘇程四人的聊天可能更加松弛,也更真誠。
另外,幾位年輕作家的出場實在是沒有必要,不是說“老中青”的嘉賓設置不好,而是她們的學生身份決定了無法平等地參與到對話中,既讓幾場對談顯得階層分明,大家正襟危坐,少了上一季的松弛感,學生也有種被拉來增加曝光度的尴尬感,看完後對她們作品的興趣也未必能提的起來。
因此,導演對節目呈現形式的設置可能還需要打磨,可以考慮保留常駐嘉賓+飛行嘉賓的模式,每1-2集一個主話題+一個小活動,減少場地的頻繁更換,更多地展現個人體悟和思考,讓節目更加凝煉、深刻。
最後,廣告實在是太生硬太頻繁了,幾位大佬眉頭緊鎖一本正經地念詞搞不好起到的都是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