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刺猬》,圍繞着兩個世俗眼裡“不正常”的人展開的故事。
王戰團是一個在循規蹈矩過生活的東北大家庭中,一心向往太平洋的魔怔人,他的小侄子周正則是集口吃和留級于一體,被大家戲稱“磕巴”、“傻子”的中學生。一老一少,在身邊人的眼裡都顯得格格不入,簡稱“中邪”。
于是一場跨越數十年的周旋開始了。
家人找來神婆給王戰團治病,他不僅拒絕給神婆下跪,還狀若無辜地貼臉開大;家人限制他出行,他一個不注意就溜之大吉,去奔跑、去遊泳,去幹一些自己想幹的事情;年少的周正也同樣如此,沉默、跳樓都是他反抗的方式。
在跟家人日複一日的周旋中,倆人清醒地意識到,他們向往的自由是不被家人認可的生活方式。
“遠方的汽笛已經響起,生活卻攔住了我的去路。”
二、
這個“生活”的背後,是整個家族乃至常規世俗的凝視。
要與整個外界的目光對抗絕非易事,在中國特有的人情社會下,人一出生便化為了一顆抛向水面、身處圓心的石頭,被一圈一圈的漣漪圍住,活在強烈的社會羁絆和期待中。
在家人的期許和眼淚中,“中邪”組合也曾試着讓步:王戰團答應配合趙老師的治療,周正也拼命嘗試治療口吃。
但這種退讓隻會助力血淋淋的矯正行為,并不是突破卡住的鑰匙。
最終,周正也終于意識到,沒有必要将不合适的腳塞進灰姑娘的水晶鞋裡,自己的人生,不該由别人來定義是不是“死子”。
三、
在電影的高潮部分,趙老師二進家門,王戰團的哨聲如同遠方的汽笛,提醒周正不要下跪,而周正也爆發出了強大的力量,向企圖規訓他的人發出了強烈的質問。
這一次,汽笛再度吹響,而從生活中醒來的二人,成功邁出了不再被卡住的一步。
細思周正的成長史,其實也有一個從“懷疑自己”到“接納自己”再到“施行反抗”的過程,比起反抗,接納自己才是最難的一步。
密不透風的注視就像美杜莎的眼睛,會将人同化成一樣的石頭,幸運的是周正還有姑父作為領路人,王戰團之于他,是一面鏡子,也是一個戰友。
四、
結尾的部分處理得很妙,影版的改編,讓周正在個人與家族、理想與現實中尋得了一個平衡。
周正叫醒了王戰團,後者沖出精神病院奔向大海;而周正自己也成功擺脫禁锢去往遠方,盡管沒有原諒過去父母的所作所為,但他依然成功跟家人和解,我一直覺得這個愛與恨并存的結局堪稱神來之筆,沒有過于跳脫現實,也沒有徹底擊碎理想。
周正看清了自己的形狀,再也不會被别人定義自己的屬性,“我與世俗周旋久,甯做我”,王戰團和周正堅定做自己的那一刻,他們的身邊便已是浩瀚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