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以為他照顧孩子陪孩子玩愛孩子,但孩子沒有感覺到被愛,甚至是缺愛的。
到影片的最後,真相大白,父親才終于意識到對女兒的這份缺失,由此才迸發出真正的、女兒需要的愛。但這份感情直到影片的最末才展現,令人扼腕。
父親曆經千辛萬苦,冒生命風險,不顧一切,甚至于瘋狂的為女兒複仇貫穿整個影片,但最末卻被告知女兒的死是自殺。他所做的一切,仿佛都是徒勞的報複,兇手不存在,他的頭破血流顯得有些可笑。根源在于家庭與女兒人格扭曲的塑成,還有她遇人不淑的境遇。
但他也是第一次做父親,我們贊美無私的父愛與母愛,但愛并不格式化,愛沒有考試,愛沒有統一标準。在上帝視角看來,不能說作為父親的他完全就是錯的。他隻是,沒有那麼的關心孩子。他把他的漁船看的很重,并認為女兒正在正正常常的長大。他并沒有因為做了父親而變得更細心更溫柔。同樣我們可以說父親也有自己的生活。而她也沒有和父親相談,也許是因為談了也無法改變父親的态度和觀念。
所以她想從别人身上找回她缺失的愛,她最愛的是那個最瘋狂愛她的人。即使那份愛瘋狂的近乎變态,她卻覺得隻有那份瘋狂才能與真實的自我匹配。她說:沒有人會在看清我的真正樣子之後還愛我。而她在說這句話之前或者之後,都始終對這句話保持期待。
一個有心理問題的瘋狂的孤獨者。一個不會自救,也沒有被他人救贖的人,所以她的結局注定是悲慘的。
這部影片鏡頭感很好,劇情略顯誇張,篇幅冗長跳脫(目前評價),頗有種以大見小的味道。因為這種家庭問題不是個例,甚至能說很常見:我要的愛和你給的愛。當此不對等時:雙方都認識不到,雙方痛苦;一方認識到了,意識到了的那方痛苦。由此産生的問題千千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