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還沒看過這個觀衆的電影看到了這部電影的中文譯名是因果報應,看到了豆瓣簡介後半段提到的女兒被施暴,那麼這個人看電影的時候,可以體會的趣味會大大折扣。

我自己的經曆符合第一點,我知道譯名是因果報應,但是我完全不知道裡面到底講了什麼故事。

所以,我看的的時候,一直帶着因果報應的四個大字。

當我看到那個搶劫殺人犯,在女兒生日當天去理發店修胡子的時候,我忽然就被這個埋了大半部電影的叙事詭計給吓着了,之前的猜測是錯的,大量的細節開始拼湊真相。

但是,因為我知道這個電影的中文譯名,我就不可能不思考,為什麼要取這個譯名,所以,另一個埋起來的細節:男主的女兒就是殺人犯的女兒這件事,在我看到殺人犯出現在年輕時的男主店門時,就已經被想出來了,這導緻結尾的場景對我的沖擊力被削弱。

所以我說我不喜歡這個譯名。

還有:

男主被叫到電話前,最後一次重複案發當晚的事件時,從他開口第一句,我就按下暫停鍵,扭頭和家屬說:“這一遍不一樣”

男主說完之後,眼眶快要容不下淚水,對面平時整蠱他的警官,雖然不知道全貌,也被他的情緒所感染了。

很喜歡男主,也很喜歡警督三人組,有點搞笑,又有點正義,盜亦有道。

很喜歡這部電影。很喜歡被誤導的大半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