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邊的曼徹斯特》是由肯尼斯羅納根(Kenneth Lonergan)指導,上映于2016年,影片曾獲得第89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與最佳男主角兩座小金人。本片的男主角卡西阿弗萊克(Casey Affleck)是好萊塢著名導演演員本阿弗萊克(Ben Affleck)的親弟弟,與在電影屆全能且淩厲自信的哥哥不同,自帶憂郁氣質的卡西更注重磨練自己的演技,并在該片裡獻上了近乎完美的表演,将一個有着沉痛過去且無法忘卻的中年男人李飾演的惟妙惟肖,我個人認為這是卡西所奉獻的最好的一次演出,當之無愧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有趣的一點,本篇的制作人是馬特達蒙(Matt Damon),他原本是本片定下的男主角,但由于檔期沖突去演了另一部影片,而那部影片叫《長城》。

說回影片本身,它并非傳統的大情節影片,而是通過各種細節去還原生活中的種種不和諧,并在結尾設置了一個近乎平淡沒有任何上揚感與戲劇性的結局。這也導緻影片的觀影門檻較高,大多觀衆無法忍受影片平淡的故事與緻郁的情節,但如果能夠看進去,便會發現影片所描繪的細膩情感。影片整體基調十分低沉,叙事緩慢且隐忍,如同詩歌般,将所叙述的故事娓娓道來。影片圍繞着主角李的生活所展開,從他日常的工作與生活态度慢慢描繪出李所經曆的一切。影片整體采用了現實與回憶結合穿插的手法,将整個故事拼接完整。同時影片的鏡頭拍攝大都平靜緩慢,以一種近似客觀的旁觀視角去表現故事,而影片時而穿插的雪景海港海鷗等空鏡頭更是精妙,讓人們随着海邊曼徹斯特小鎮的景色變換而帶入角色的心境,從而能夠更好的體現故事主題。

...

影片前段的基調十分低沉,讓觀衆沉浸在李哥哥去世與李過往的悲痛之中,而到李給漁船換了新馬達,坐在船後露出笑容的時候,影片的基調産生的上揚,而正當觀衆以為要進入愉快的團員結局時,李與前妻的偶遇将好不容易平緩的情緒再次拉入谷底,兩人回憶起過去的意外,死去的女兒,破碎的家庭,這些都使影片再度落入悲傷的基調。影片中出現的一些對話時的噪音,說話時的打斷等非常規鏡頭更是加深了影片的真實感,同時也加深了觀衆的代入感。導演用細碎的生活片段去拼貼了一個沉默又易怒的人物形象,用閃回的叙事方法交代因果,這種克制的手法十分考驗導演的功力與故事本身。但影片完美的完成一切,成功調動了觀衆的情緒随着影片故事的發展而改變。137分鐘的時長對于一個小體量的故事有些略長,但通過導演精妙的編劇技巧與節奏掌控使這兩小時不會冗長無趣,在結尾使仍舊令人意猶未盡且回味十足。

...

而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換無疑問叫做“悲傷”,這是那種真正令人徹頭徹尾心碎的悲傷,或許也隻有在現實中經曆過這種悲傷的人才能真正看懂這部影片,他會知道為什麼在父親死後一切照常,卻突然被冰櫃裡的冷凍雞肉搞得撕心裂肺,崩潰大哭。也會理解為什麼時過多年,仍不願回到曾經居住過的小鎮,面對曾發生的一切。也許在真正的痛苦面前,我們會流不出眼淚,也許大腦會麻痹你,讓你正常的生活,但一些瑣碎的小事或許就是心裡的最後一道防線。影片所表現,最真實的,便是它的結尾,它一反平常電影帶來的歡快和諧的大結局,影片中的人物似乎沒有得到救贖,帕特裡克沒有離開曼徹斯特,李也沒有忘掉過去,李至始至終都沒有原諒自己,當他從警察那裡搶過手槍并扣下扳機的那一刻,他的心就已經死了,對于他來說,女兒的死仍舊是他的傷疤,海邊的曼徹斯特也同樣是他的心結,他無法與過去的自己和解,也無法真正的忘掉悲傷,面對坦白最後也隻能說出“I can’t beat it”。他将侄子托付給别人,自己又将回到波士頓,重複他那枯燥的日常生活,看似也是對生活的一種妥協

...

《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關于生活與痛苦的影片,這兩者并不矛盾,也并不沖突,它們往往是共存的,我們都曾深處谷底,滿身傷口,但生活仍要繼續,我們依舊要向前看,面對悲傷,我們如果無法與過去和解,無法将其忘卻,那就将它埋藏在内心深處。影片也正是因為某些地方對戲劇沖突的非常規處理,展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正如李和帕特裡克最後能做的也隻有坐在船尾垂釣,在真正的痛苦面前,我們能做的,隻有活下去,等待,與緬懷。對于人類來說,維持生存是一種習慣,接受痛苦也是一種必然。我們都将悲傷藏在心裡,即使有時它還是會讓你痛苦,但我們也隻有欣然接受,就像結尾李面對帕特裡克扔過來的球,他還是甩了甩手“Let it go”,或許李已經不在意過去,即便他仍無法原諒自己,但還是讓它被忘掉吧。如果真的直面痛苦,哭出來也許才是最好的選擇吧。即使是在寒冷的海邊的曼徹斯特,春天仍舊會來臨,希望依舊會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