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杉姐

昨天,我應邀去參加賈樟柯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首映禮,并做了映後點評嘉賓。說實話,有點失望,6.7分不能再多。

賈樟柯野心很大,但最後的呈現卻不盡人意,作家們的點評很明顯撐不起70年的中國往事。整個過程中,最讓我欣慰的是,這麼生澀的片子,居然還有很多影迷捧場(笑),你們才是未來中國電影的火種。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河北首映禮)

影片共分18個章節,通過4代作家馬烽先生(已故,由其女兒回憶)、賈平凹老師、餘華老師、梁鴻老師的講述,探讨了故鄉、時代、家庭與文學創作的關系。并試圖從作家們碎片化的記憶中拼湊出新中國成立後70餘年的曆史變革,探讨城市文明與鄉土文化,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此消彼長。

...

全片以極其簡單的電影句法、大量運用文字媒介和語言媒介來講故事的方式真的太晦澀了,大量的固定鏡頭、特寫鏡頭讓人不适。我明白賈樟柯這樣的文人導演其實特别希望在電影的表達和呈現上無限接近文學作品。但電影真的會如文字一樣充滿力量又暧昧嗎?我覺得是可以,隻是這部電影還沒有達到。如果大家很喜歡詩意電影,那我覺得可以去看看塔可夫斯基,可以去看看他的《鄉愁》,那是我心中最接近文學的電影。

從作家們的講述中,他們透露出同一個信息:我們住在城市卻更依戀鄉村,來到了更加富裕文明的現代社會,但人的幸福感好像并沒有因此提升。正如那個手機的鏡頭一樣,擁有了最先進的通訊工具之後,我們真的就不再孤獨了嗎?就真的能聯系任何想聯系的人嗎?現代人和古代人的生活千差萬别,卻也會走向同一個結局。

...

餘華和梁鴻的講述是全片的小高潮,餘華是個段子手,而梁鴻關于母親的記憶實在太令人傷感。賈樟柯想要表達的鄉愁,是我們總渴望遠方,但走着走着,有時就會忽然想要停下來回頭看看,甚至後退幾步,回到我們的“血地”,全片關于鄉愁最動人的一幕落在“你生在哪裡,就在哪裡死了一半”。

我有多年在外求學的經曆,故鄉與他鄉,也是一直困擾着我的問題。在我的腦海中,故鄉是那個時刻想讓我們逃離又午夜夢回的地方;是讓我們思前想後,糾結缱绻,痛苦并溫暖的地方。如何與故鄉相處和如何自處同樣,是所有人這一生都逃不過的功課,那些掙紮時刻,絕不是偶爾,而是分分秒秒。

因為不論我們選擇怎樣的地域、怎樣的人生,都無法逃離平凡人苦難的一生,在這部電影裡,那些身處神壇中的作家亦是如此,更何況是平凡大衆呢?不管家鄉還是他鄉,理想的人生是一個僞概念,是我們這一生永恒的彼岸,是永遠都到不了的地方。

...

片名《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原自餘華兒時遊泳的經曆。他講到兒時生活在浙江海鹽,那時候,他和小夥伴們經常去海裡遊泳,海鹽的海水是黃色的。但在學校上課時,課本裡說海水是藍色的,他經常想:為什麼我都看不到藍色呢?有一天,他遊了很長一段距離,一邊遊一邊想着:我要一直遊,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但黃色的海水就是黃色的,不管遊到天荒地老都不會變藍。我們的一生就是遊泳,遭遇漩渦,挨過、忍過,就能活着,反之,那裡是生命的盡頭。

我覺得每個人都有波瀾壯闊的一生,哪怕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在他的生命裡。他的經曆,就是他的史詩。那些把生活看的太認真的人,其實更容易明白:活着,是一件太需要勇氣的事情,而活很久簡直就是偉大。

我很喜歡《奧麗芙·基特裡奇》中的那句台詞:這個世界讓我感到挫敗,但我還不想離開它。

...

人類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我們忍過傷疤、荊棘、溝壑、苦難之後依然選擇活下去,因為在我們的心中總有一個最美麗的憧憬,那就是未來,是以後,是假如某一天。

大家好,我是杉姐。影評人、編劇、導演、教師小姐姐一枚,公号《杉姐影院》創始人。作品散見《幕味兒》《豆瓣電影》《第十放映室》《電影爛番茄》《武志紅》《遇見張小娴》《外灘The bund》《灼見》《大象點映》《獨立魚》《伊姐看電影》《世界華人周刊》等公号。

喜歡我的文章請轉發+點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