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窮困、善良、富裕、冷漠,當四個詞彙如液體随機組合,也就有了形形色色的人。
三次淚點:隋福利求他爸爸捐款,他爸爸同意;張望和醫生媽媽說“我不想死”;最後張望離世,媽媽唱歌。
反複出現的歌詞:“生來就不哭”,從骨子的頑強到面對現實的不得不“自願放棄”,是多少人的無奈。張望的形象是典型但不具有現實普遍性的。一種倔強,一種面對病情和家境困難的抗争,懂事的小張望是反複橫跳考量的。
而她為什麼這麼勇敢,這麼為别人着想,我認為是基于單純。沒有接觸過物欲誘惑,她很多時刻都是“性本善”地去看待這個世界,提問這個世界。“為什麼沒人捐眼角膜?”“畫畫真的能賣錢嗎?”整部電影基于她這樣的性格特點做文章,刻畫了一個來到人間經曆重重磨難的天使形象。
那麼與張望對應的,其他人,他們是惡嗎?有待商榷,他們又經曆了什麼,社會給了他們什麼,讓他們有着這樣的形象特點。
冷漠到善良的轉變,需要社會的影響和推動。隋大富起初是冷漠的代表。因為結合他的性格來看,他好賭是個生意人,面對之前的借錢表現得非常頑固,他不明白死亡和生命對于一個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即擁有和失去的不止是金錢。但後來自己兒子哭的稀裡嘩啦,他同意了。我在他眼中看到了濃濃的父愛,可能大富還是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要捐錢,他以為是出于對兒子的妥協,但我認為這時候的他心裡萌發了善良的種子。
從影片名就可以知道,美好的東西總是要毀滅給人看的。面對張望的死不出意外,但是她的死對于這個世界的人情溫暖真的發生了巨大改變嗎?這場所謂的博弈真的赢了嗎?小月未婚夫拿了自己的兩萬塊錢出來;包工頭捐了一萬塊錢,大富捐錢,紅衣阿姨捐錢等,内在推動力是什麼?說明了什麼?影片沒有告訴我們深層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