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明偵這個ip在篩選觀衆而我就是被篩出去的那一批。現在這個節目已經變成合家歡故事彙了,粉絲說的也都是“看到老玩家聚在一起唠嗑就很開心”,但很可惜我沒法溺愛這個,我是真的很想看嚴謹的推理,走心的故事和快節奏的頭腦風暴,我認為爆梗和誇張狗血的劇情應該作為調節氣氛的小零食而不是正餐。
我很難評價這一季是否是用心了。一開始我覺得沒有,但思考了很久後覺得他們用心了,隻是沒往我期待的方向用心。他們做了富麗堂皇的場景,嘉賓畫了超級精緻的妝容,每個故事都在努力搞笑。可這些都不是我真正想看的。
場景來說,我認為明偵和劇本殺最大的區别在于搜證以及用證據說話,所以凝煉的場景和道具就完全足夠了,在這個基礎上,如果場景能提供故事所需要的氛圍感就是加分項,這點上《恐怖童謠》是做得最好的。但現在的問題在于搭了這麼恢宏的場景,但證據大部分都是文字性的,我就會覺得“有什麼必要?最後不都是講故事嗎,你們在讨論的時候給個建模畫面不就好了?”
嘉賓的表現實在不像在做偵探節目,反而像萌探之類的室内小闖關。精美的妝容讓人幾乎看不到角色,大家講講故事、說說笑笑,再塞點社會熱點催淚一下,升華一下,最後彈幕就會一片叫好“好敢說好良心”。每一集的流程也很程式化,尴尬的順口溜自我介紹,每個人都不認識死者+辦私事,一搜找出一些沒什麼用的證據,一讨講故事,二搜把一搜全推翻大反轉,然後去每個房間講故事。每一集都是這樣,每次被預告有趣的設定和緊張的節奏吸引進去,發現正片都是這種套路,觀感上很疲憊。
嘉賓表現上的另一個問題在于,他們給人感覺不是“破案”,而是在“做綜藝”。破案意味着每個人都要努力找證據努力找兇手努力給自己脫罪,大家是平等的,但做綜藝更像是,主持人帶領大家做遊戲,小明星給大明星讓咖,前輩帶後輩混臉熟。你在這一季會明顯感覺到何老師自始至終都在帶節奏,其他人甚至表現出思維惰性,目前隻看到張若昀能脫離出這種“控場”,但在歸票時又能感受到“讓咖”感。這并不是在說他們表現得不好,我隻是覺得這不是偵探節目應有的樣子。
在其他平台上被推薦了韓版...
我原本寫的結尾是“希望明偵可以回歸偵探節目的初心”,但思考了這麼多以後,我覺得實在沒必要給予這個希望了。他們并非擺爛,他們隻是有了新的定位和新的目标受衆。明偵陪伴着我從大學時代走入職場,但現在大家都有新的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