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國家地理出品的紀錄片《槍炮、病菌與鋼鐵》。查了一下,十七年前的作品,也就是同名原著獲得普利策獎之後的第七年。相比于原著,有兩點新意:1.作者戴蒙德教授親自出鏡講解,書中抽象的描述變成了具象的現場拍攝,接受度大大提高;2.第三集裡增加了關于非洲困境的思考,甚至拍到了戴教授哭泣的鏡頭。這在原著中是沒有的。

二十多年來,随着原著的流行,地理決定論已經深入人心。我幾乎相信,很多人第一次聽說印加帝國、新月沃土等名詞,可能都拜戴蒙德教授所賜。對于原著的觀點羅列,也許已是明日黃花。

近期,對于争辯的興趣越來越淡。不顧及曆史背景,不了解問題内核,急于抛出立場,選擇站隊,顯得可笑而蒼白。今天世上的絕大多數問題,可能都不隻有一個诠釋——而不是解決——角度。缜密的觀察,加上建立在邏輯上的話語,才是争論的第一要務。

換句話說,面對宏大的問題,“奧卡姆剃刀原則”不如“安娜卡列尼娜原則”更穩妥。每個人都有多重選擇:既可以抗議,也可以不屑,當然也可以不持任何觀點地面對。是的,面對就行,不必事事都有自己的觀點。

兩小兒辯日的那種方式,就算聖人,也隻有苦笑的份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