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大力向我推薦一個節目:《文學的日常》第2季,我第1季沒有看過,直接看第2季嗎?朋友向我保證沒關系,直接看第2季也能看得懂,這個是系列片,又不是連續劇。

...

朋友連鍊接都給好了,就直接點過去看。
這一期的主人公是于堅。我最近和于堅真的是很有緣分,剛剛才看過他的《密西西比河某處》,這又在訪談節目裡遇到了他。
一集節目看下來,非常激動,也終于明白朋友為什麼要向我大力推薦了。
你在詩歌裡在文字裡熟悉的那個人,鮮活地站在你面前,在孕育了他文學靈感的地方,一邊走一邊告訴你他的文學理念,分享他的生活日常,甚至你還能聽到他對生活的牢騷和對生活的痛罵。

...
...
...
...
...
...

我能理解這個節目為什麼叫做《文學的日常》了,你看到的不是在演播室裡正襟危坐的作家,你看到的是屬于他們的流動的生活。或者說生命。

節目中有一個場景非常可愛,于堅和他的朋友是在于堅生活了30年的建水拍攝的這個節目,兩個人一起到當地的古城門去拍攝,城門口,正好有一群穿着非常樸素的大媽們正在跳廣場舞,于堅和他的朋友就站在旁邊聊天,等到大媽們跳完了廣場舞,于堅和他的朋友們就在那裡談了自己的文學理念,然後鏡頭裡就出現了那群大媽,一個個非常開心的奔向鏡頭,用自己最美的姿态和鏡頭打招呼。那一瞬間,非常感動,她們也許不知道于堅是誰,可是她們真的知道生活的樂。
而“樂”,正是這一期裡讓于堅耿耿于懷的東西。于堅對生活的感悟就是目前的生活節奏太快了,人們要求的太多了。

...

于堅認為,因為中國人在那種瘋狂地對“有”的追求裡,忽然發現他們失去了更重要的東西,就是“無”。于是,“結果所有人都發現十分空虛。”
在這個人們都在内卷的社會裡,于堅的這番話,真的擊中人的心靈。
人的欲望永無止境,人們在追逐欲望的過程中甚至忘記了生活的初衷,有多久我們不曾像建水的大媽一樣那樣單純快樂過了?
于堅認為我們現在的教育出了點問題,應該把追求心靈的快樂當做是一個衡量标準,“一個文明沒有這種最高價值肯定,它必然是一種浮淺的黑暗的東西。”詩人真的挺敢說哦。
于堅是一個很懂得慢下來的人,他的散文兼攝影集《密西西比河某處》裡,到處都是他停下腳步,駐足某處,定格的精彩瞬間。
這個節目仿佛讓我了解了于堅的日常觀察是什麼模樣,走走停停看看,他能耐得住寂寞,生活也回報他以豐滿。
于堅很喜歡自己詩人的身份,雖然已經有很多成名的詩作,于堅自己還是會寫詩,在節目中,他拿着手機和自己的朋友分享了自己剛剛寫的一首詩,在詩裡面我們也仿佛看到了一個矛盾而真實的于堅,例如這一期節目給我的整體感覺。
詩人一方面希望遺世而獨立,一方面還需要世俗的認可,就像是于堅說完了剛才那段“有”和“無”之後,也會孩子氣和節目組讨論:“這句說的好吧?這個要剪下來。”文人還是很珍惜自己靈感的閃光的。
節目把這些日常都保留了下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人間煙火氣十足的于堅。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于堅的這首詩吧。
網絡節目的好處就是可以随時定格,讓我把這首詩完整截圖下來:(我在看這一集節目的時候一直開着彈幕,因為我覺得彈幕裡面就是最真實的反應。)
我決定我的作息時間/
但我想成為那隻在晨光中起飛的烏鴉

...
...
...
...
...
...
...
...
...
...
...
...

我已經決定追看這個節目了,另外抽空也會把第一季補一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