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给两颗星嗯,这两颗星分别分成四份,一份给徐祥,一份给彩虹合唱团,一份给Fu大爷,一份给茅善玉的上海话。

来说说我不喜欢的点吧。第一,片子对于精神疾病既夸大又轻视。本人正在经历因为母亲谈恋爱无法处理新关系带来的痛苦。这种苦难被影视美化,没有得到正视。有疾病请好好治疗,该咨询咨询还吃药吃药,这没什么好羞耻的。

第二,对于男女关系。我在现场听到了很不友好的嘲笑声,在有一幕男主人公给儿子送菜肉馄饨结果发现家里有一个北京同性穿着自己儿子秋衣秋裤那一幕。所有的语言几乎都刻意地往男主人公儿子喜欢同性的方向上诱导,并且现场的嘲笑声给人的感觉是:你看,这个男人的儿子喜欢男人啊哈哈哈哈哈。所以呢?只要有稳定的长期的健康情感关系我觉得都可以,为什么只有异性是对的?

第三,所有的伏笔几乎都显而易见可被预料到,这让我觉得很无聊。菜肉馄饨作为引子的存在让我想到初中我不断callback的文章,题眼必须反复点题才可以得高分的模式。

第四,关于亲子关系。男主人公的孩子确实忙于创业,他有自己的选择,不谈恋爱。那个亘古不变的矛盾依旧没有被解决:孩子不想谈恋爱,但爸妈盼着吃喜糖。片中选择强行用一种不可抗力的外在条件(儿子发现父亲患精神疾病感觉没有好好照顾父亲,心中有愧)以及一种接近于98%巧合的儿子最后与女主女儿谈恋爱的方式进行happy ending。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希望各位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并深刻领会爱有时候是放手,爱是自由不是束缚。

再来说说我的观影环境,说实话,不算好。上座率很高但基本都是40+的男男女女,我附近可以听到很多不合时宜的痴笑,而年轻人可以痴笑的点几乎没有人同步。

有两个我不理解的地方
第一是有一个我觉得是很微妙美丽的地方:男女主角组了相亲局但双方孩子双双放鸽子变成男女主角两人单独吃饭约会,走在路上准备分别的那场戏。配乐是德彪西的月光。通过演员的表达,此刻男主角内心应该是有种发自心底静谧的开心与满足还有期待,但却被哄笑声取代,微妙的美丽荡然无存。

第二是,好像在场的很大一部分观众,对信息的提取能力有些问题。主人公在刚开始已经借聊天的口说出自己有亡妻,随后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的一位女性角色(潘虹老师饰演的)其实就可以对应起来,但是知道后期剧情进展到接近后半段出现遗照大家才对得起来这多多少少让我有点不理解。

各位演员都非常好,客串的老师们也都很可爱。

主线我觉得,既像中老年爱情,又像男主人公要问问自己究竟放不下什么然后自我发现释然,又像孩子发现自己有错随后弥补父母。感觉像是把普通人的生活用电影的方式拍成vlog。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各有各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