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有对这一部小说进行影视化改编时,我的心情都很复杂,不知道该不该抱有期望,但每次我又都谨遵基督山伯爵的教诲:“等待”与“希望”。所以每次等来的都是极大的失望。当然,这一部也不例外。
这部电影虽然“也”是魔改版,但却难得地将一些支线框架有所保留并融入剧情,几位主要人物选角也很不错:埃德蒙的眼睛清澈而明亮,很符合原著气质,梅塞苔丝也很有加泰罗尼亚风情,丹格拉尔是反派中最令人影响深刻的,海蒂、阿尔贝、贝内德托(安德烈亚)都既有颜值又有符合人物设定的演技。是的,我所认同的也只有这么多了,欲抑先扬,夸的内容就到此为止吧。
既然是魔改,那么各种惊人之举也就层出不穷了,以下条分缕析:
1.从61版电影开始,为了省事儿,就把穷苦渔民费尔南直接安排成了莫尔塞夫伯爵。但这版更离奇,埃德蒙父子还直接成了莫尔塞夫家的佣人。尼玛南方保王派佩剑贵族会把亲眷(表妹梅塞苔丝)嫁给佣人?如果费尔南这样一个公子哥想横刀夺爱,还需要这么下贱的机关算尽?
2.电影原创了一个维勒福的姐姐安吉尔,来取代原著努瓦蒂埃与贝尔图齐奥的戏份,成为了波拿巴党联络人,并成为弟弟的一生之敌。但尼玛原著中这么具有政治智慧的家族到了电影中怎么就这么弱智?安吉尔海上遇难密信被抢任务失败也就算了,还单身撞破维勒福婚外情对人贴脸开大,是嫌自己活得太长了吗?更离谱的是,为了表现维勒福的冷酷,竟然让丹格拉尔将政见不合的姐姐卖到妓院!这就是马赛名流、南方世家、帝国新秀参议员努瓦蒂埃伯爵之子、王党旧臣穿袍贵族梅郎侯爵之婿、代理检察官德·维勒福先生呀,失敬失敬!
3.电影61版就把卡德鲁斯弄到了船上当水手,这版亦然,但卡德鲁斯已经成为了边缘化角色,没有什么恶迹,总算被编剧放过,这对卡德鲁斯来说固然是好事,但没有加尔桥客栈杀人案和香榭丽舍大街盗窃案,原著所想表达的这种本性之恶的主题就无法彰明了。(电影中,似乎有一闪而过的镜头,埃德蒙最后派人劫持丹格拉尔的船队,为首者是卡德鲁斯?)
4.电影中丹格拉尔由会计变成了船长,这样无可无不可吧。老莫雷尔的性格塑造太夸张,因为埃德蒙救人而丹格拉尔选择保货而阻挠,就让前者取代后者当船长,现实中不可能,但符合这个人物重视荣誉的性格,小马克西米连出场一秒钟也是个惊喜,但也仅仅是一秒钟,因为后面就没有那个温馨和睦治愈满满的莫雷尔一家任何的戏份了。埃德蒙越狱后老莫雷尔早已死去,报恩报个寂寞,败笔。
5.电影中法利亚神甫从出现到死去就只会在黑暗的牢里挖呀挖呀挖,连案件真相和宝藏具体路径都没告诉埃德蒙。原著中作为埃德蒙一生的导师,这种作用一点都没体现。监狱墙壁上倒有符合原著的法利亚演算、撰写的痕迹,但在电影中只是提了一嘴要教埃德蒙数学、物理、历史、哲学以及各种语言,完全没有实际展现。
6.电影里红衣主教斯巴达家的宝藏成了圣殿骑士团的宝藏,法利亚也成了最后的骑士,这倒也无所谓吧,关键是你那基督山岛的宝藏机关就那么简单易发现,几百年找不到的人都是弱智吗?你那洞口雕像造型,确定是圣殿骑士团,而不是刺客组织?
7.原著中埃德蒙费尽心机越狱,主打一个时间差,让自己有足够时间从海上逃离。电影倒好,直接前脚下海后脚拉警报,你埃德蒙就算是菲尔普斯也跑不掉吧?从伊夫堡越狱后,游几海里可以到达蒂布兰岛休息,然后逐岛补充补给,运气好可以搭上顺风船前往热那亚、里窝那或科西嘉。电影也是真牛逼,让埃德蒙一口气游到马赛,中途都不带歇的。等等你去马赛干嘛?越狱后尼玛第一反应是回家看看?就你这智商还想报仇?
8.原著反派、邪恶二代贝内德托(安德烈亚)被彻底洗白。电影中是安吉尔为了复仇而跟踪维勒福(取代了原著贝尔图齐奥的行为),撞破了他的私情并带走了刚出生的私生子安德烈亚,死前托孤给埃德蒙(编剧该不会把这当做埃德蒙的报恩吧?)所以他也成了少数知道埃德蒙真实身份的人员之一。之前有一版电影就把贝尔图齐奥设定为埃德蒙的帮手,看来这版电影也是模仿这个思路。
9.意大利副本被删的干干净净,原著中唯一几乎看破埃德蒙伪装的陌生人弗朗茨也没有任何戏份了。
10.原著中基督山伯爵(埃德蒙)是个半神似的角色,干事情哪用亲自动手?这倒好,直接带领小弟走上巴黎街头设计打阿尔贝闷棍,形象由莫里亚蒂秒变陈浩南。(编剧是在致敬《巴黎圣母院》中的丐帮“奇迹王朝”?)
11.一个好汉三个帮,电影中所有计划都是埃德蒙、安德烈亚、海蒂这个“复仇者联盟”共同参详设计出来的,还是那句话,破坏了基督山伯爵半神的形象。独自装逼变成团伙作案,档次明显下降。最无语的是,编剧生怕观众看不明白,还加了很多三人排练的场景。。。嗯。。。说什么好呢 。
12.安德烈亚和海蒂的抉择。个人认为安德烈亚这个人物改编的很出彩,他仿佛是小说前半段被仇恨蒙蔽双眼的基督山伯爵的化身,最后当庭弑父被警卫所杀。电影中大概是从这里开始,基督山伯爵复仇的天理受到了一丝挑战。当海蒂责怪伯爵得为安德烈亚之死负责时,伯爵说他违反了我们的计划,我恍惚看到了梁家辉对此沙喊道:“这不是我们的计划!”海蒂的改编有点很难评,最后爱上仇人之子阿尔贝,在伯爵和阿尔贝决斗前后,前有前女友梅塞苔丝求他放过自己的儿子,后有小女儿海蒂对他逼逼赖赖不准伤害自己的爱人,基督山伯爵估计都要疯了!不过海蒂确实很漂亮!(原著中海蒂是在父亲被杀后被卖到了君士坦丁堡,电影改编成卖给瓦拉几亚部落,不知道这个改编意义何在?就为了让她说几句罗马尼亚语?)
13.欧仁妮和她女友能出现也是个惊喜,不过电影中的欧仁妮气质太平庸了,没有电影中的高傲、冷漠,但保留了小说中暗示的LL身份(不愧是法国拍的)。
14.电影删掉了小说中最精彩的维勒福家族的连环杀人案。什么叫草灰蛇线、什么叫因势利导操纵人心,这个戏就是。金庸《射雕英雄传》中,黄蓉在铁枪庙推理的“鲨鱼理论”应该就是致敬这个的。
15.电影中关于基督山伯爵奢华的想象营造得还算不错,但在上流社会日常方面,就像新三国一样,主打一个没文化。原著中阿尔贝初见海蒂,只闻钢琴声不见人,电影倒好,直接给宫殿中的海蒂安排了场吉他弹唱。。。吉他弹唱。。。还有各种贵族政要见面打招呼,不会屈膝脱帽;伯爵在欧特伊宴会讲鬼故事时拍桌大叫,诸如此类我都懒得吐槽。。。
16.梅塞苔丝与基督山伯爵坦白那段戏也很新三国化,台词没有什么变化(这点值得表扬),但演员似乎只是在念台词,原著中梅塞苔丝为了保护孩子那么撕心裂肺的祈求平淡带过,基督山伯爵被眼泪打动放弃执念的怒吼与屈服没有表现,整部小说最核心的戏份之一排成这个鬼样子,这部电影就丧失了灵魂。
17.最后重量级。好几版电影都安排了伯爵和费尔南最后的决斗,原著中是费尔南直接被吓跑,回家发现妻离子散而自杀,还是那句话,原著中的伯爵是不会在读者面前亲力亲为的。这版电影依然有最后的决斗,但是,我天,基督山伯爵决斗差点没打过,还差点挂掉!尼玛形象碎一地,我告诉我朋友后,她严重怀疑这是黑粉拍的。。。
小说中,把基督山伯爵从狂热的复仇中拽出,最终选择宽恕,是有一系列事件铺垫的。梅塞苔丝的祈求与阿尔贝的道歉是第一步,使伯爵对他们母子表示敬佩的同时也在怀疑自己为了复仇是否真的有权力剥夺人家的幸福。马克西米连向伯爵吐露自己喜欢维勒福之女瓦朗蒂娜是第二步,迫使伯爵亲自出手干预自己所设计的连环杀人案并营救仇人之女。维勒福之子小爱德华之死是第三步,使伯爵第一次自我怀疑,自己究竟是否代表正义。最后,伊夫堡的故地重游、法利亚遗稿的重现,是伯爵洗涤灵魂的一步,不忘复仇,但必须选择宽恕。我认为这部分剧情才是这部小说的精髓,它才不仅仅是一部爽文那么简单。可惜电影给极大地简化了,完全无法理解主人公突如其来的转变。
不过吧,在结局方面也算勉强及格了。没有了马克西米连与瓦朗蒂娜经历过罗、欧式爱情但终归美满的激动,更没有基督山伯爵与海蒂扬帆海外的结局留白(这里得可怜伯爵孤独终老),但至少没有像99年剧版那样,让伯爵与梅塞苔丝跟奸夫淫夫似的在海边复合,毕竟小说想强调的,简单来说就是对过去的放下,以及对未来的“等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