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 第二季 (2018)9.42018 / 中國大陸 / 脫口秀 / 謝夢茜 / 陳丹青
...
...
...
...
...
紐約的地鐵

在正式赴約前,趕due般看完了陳丹青老師的《局部2》,又如趕due般在一個平常的二月的第一個周日,六個小時不吃不喝狂奔在the Met。

看之前以為《局部2》裡講的都是the Met裡的藝術品,但實際上是以the Met的藝術品為主線,再以藝術品的作者為縱線,鋪展開叙述散落在世界各地博物館裡的藝術品。

另外,看之前以為《局部2》會是非常硬核的幹貨内容,想着趁機順便惡補一下藝術史,但實際上十六集就這麼不知不覺沉浸和愉快地看了下來,且這個過程,時常感到感動和驚豔。

我驚訝于陳丹青老師的獨特視角,他的視角,仿佛變成了一盞聚光燈,在幽暗的館内,随着他的腳步,安靜地被放在藝術品面前。突然啪的一聲,聚光燈下的這束光,均勻溫柔地打在每件藝術品上。這種感覺很放松且有安全感,非常像挽着父親的手臂,聽他講故事。

我沉醉于這盞聚光燈下,陳丹青老師對不同藝術品的細節上的捕捉,我太欣賞他對作品的甄選,太喜歡他對每一件作品的獨特見解。雖然這和看之前的預期—系統地學習一下藝術史,和跟随逛了三十多次the Met的專業畫家學習如何鑒賞藝術完全不一樣,但收獲了全新的逛展的視角,和百分之一千的激動和期待。

陳丹青老師好幸福啊,去了三十多次。

以下的内容大篇幅借鑒了豆友 @Blue Glue 對《局部2》整理的筆記,真誠感謝整理,省去了大量做筆記的時間 (原博: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292723/?_dtcc=1)。為了完整性,此文在引用了篩選(小幅删減)和編輯後的大量原博的基礎上,另外補充了一些我整理的筆記和拍攝的照片(為了區分,以下加粗内容為原創)。

...
攝于2023年2月3日
...
...
我和date的合影,見心上人好快樂
...
...

第一集《曼哈頓第五大道》

埃及神廟館,叙利亞房間,中國蘇州庭院

...
中國蘇州庭院
...
...

華萊士夫人承諾永久供應大都會美術館的四束花

...
華萊士夫人承諾永久供應大都會美術館的四束花(之一束)
...
(第二束)
...
這是什麼花呢?沒有看出來

補上《皇後臉部碎片》(黃色碧玉)

...
《皇後臉部碎片》
...

第二集《規範與偏離》

偏離規範的寫作是好的寫作

古代藝術的不自覺、半自覺的偏離

卡拉瓦喬用市井屠夫做模特畫宗教題材,不美化

偏離十五世紀以來形成的宗教題材規範

偉大的自我偏離,同時豐富了規範,倫勃朗 晚年一批自畫像偏離早年的自己的規範

委拉斯凱茲 侏儒系列 畫皇帝的方式畫侏儒

“我不創造,我發現。” —畢加索

...
畢加索自畫像1906

十九世紀,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偏離規範,到二十世紀更甚。

而所有規範代表的是權力

《印象派的敵人》 馬蕭

《聆聽聖嬰的聖女貞德》勒帕日1879

豐富細膩的技巧

...
《聆聽聖嬰的聖女貞德》勒帕日1879
...

補上《十月,收獲土豆》1878,勒帕日。

第三集《昏睡與醒來》

能品、逸品、神品,沙龍畫家,幾乎全是能品的畫家。

卡巴内爾《維納斯的誕生》 法國的繪畫系統,相繼由達維特、安格爾創立起來。

...
《維納斯的誕生》卡巴内爾1875 (以海浪為床)
...
...
《Odalisque in Grisaille》安格爾1824-34
...
...
《布羅伊公主》安格爾1851-3。盯着這幅畫看了不知過了過久,綢緞的光澤感美到不知如何形容。

比印象派稍早的,遊離于沙龍派規範的一批人:庫爾貝、杜米埃、巴比松畫派

庫爾貝頭一個草莽英雄,“現實主義帳篷” 首先公開宣稱不畫聖經和神話,我不畫沒見過的東西

巴比松畫派,畢沙羅敬愛柯羅,他們的畫有真氣,他們是描繪歐洲千年農耕圖景的最後一批人。

托馬·庫第爾《肥皂泡》

凡是被承認的藝術,進了美術館的藝術,都是過時的規範,失效的規範,輪到偏離和背叛印象派的規範,是馬蒂斯和畢加索那批人,而馬蒂斯畢加索開創的規範,在今天也已過時。

補上《聖.維克多山》1882-1885,塞尚;

《秋日的剁草》1873,米勒。

...
《聖.維克多山》塞尚1882-1885
...
...
《秋日的剁草》米勒1873
...

第四集《易縣的羅漢》

十六尊河北易縣三彩和尚 (遼代 )現今在世界各地,中國無一尊。

羅漢以人而作,臉上有着不容辯說的傲慢,處于信仰的痙攣中

...
《易縣的羅漢》側面
...
《易縣的羅漢》正面
...
《易縣的羅漢》第二尊正面
...
...
...
《三彩陶仕女俑》唐(因個人喜愛補充的作品)
...

莫高窟 盛唐

中國佛教藝術起于漢代,魏晉隋唐達于極盛,到宋慢慢沒落,羅漢畫羅漢雕塑興起。公元十世紀以後,中國古典雕刻的三度空間雕刻觀念消失。

《中國美術史》陳師曾:五代和宋初,王齊翰、張元簡主張用世俗相貌處理佛教藝術。

北宋,李公麟、賈師古将其升華,開啟佛教藝術新局面。

《昭陵六駿》唐

山西晉祠泥塑 北宋 梁思成 熊秉明 這些欣賞都是從西方的角度來欣賞的

第五集《離開祭壇的祭壇畫》

文藝複興 意大利 《蒙娜麗莎的微笑》

《庭院裡的悲》、《賓托·阿托維蒂肖像》拉斐爾·聖齊奧 《照鏡的維納斯》、《戴紅帽的男子》提香·韋切利奧 《維納斯和音樂家》《維納斯和阿多尼斯》

《樂園》 《聖殿裡的耶稣》 喬萬尼·迪·帕羅

...
《樂園》喬萬尼·迪·帕羅1445
...
噢我發絲的陰影

透視法之外,還有許多繪畫手段,平面性、裝飾性、圖案分割之美,手法的天真拙樸。

觀看,驚喜不需要道理。

祭壇畫脫離了祭壇,現今繪畫表上框展覽于美術館,繪畫的美術館崇拜

第六集《離開寺廟的藥師》

《藥師經變圖》元

...
《藥師經變圖》元
...
剛踏進這個館間,整面牆壁的《藥師經變圖》映入眼簾(長15.2米,高7.52米),這份強大的震懾感讓我幾乎潸然淚下。

《朝元圖》元 山西永樂宮

東平後屯墓室壁畫 漢

中國壁畫起于漢代,魏晉唐宋達于極盛,閻立本、李思訓、張僧繇、吳道子、《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圖》盧棱伽、《八十七神仙卷》楊庭光

《桃園仙杖圖》北宋 武宗元

《熾聖光佛經變圖》元

第七集《眼前的麥田》

《伯利恒的普查》1566 老彼得·勃魯蓋爾 《叛逆天使的堕落》1562 《孩子們的遊戲》

《受難之路》

風俗畫、曆史畫在18、19世紀成型,而16世紀的荷蘭繪畫,是最早能夠表現世俗生活的。

《屋内的農人》勒南兄弟,18世紀,描述世俗。呆坐、質樸、優雅,一聲不響在那發呆。

呆像是古典繪畫富有意味的美,而19世紀各種意識形态、政治意圖、批判意識,也傳染到繪畫。

《收割者》1565 這一系列畫是西方繪畫的分水嶺,人文主義開始帶到宗教繪畫中。根據實景畫畫,沒有把本地景色理想化。

《豳風圖》北宋 李公麟

第八集《妩媚的暴徒》

《音樂家》1595 24歲 《聖彼得》、《大衛和歌利亞的頭顱》1610晚期卡拉瓦喬

《酒神》1595 《拿果盤的男孩》1593 《果籃靜物》1595

畫面裡面有此前人畫不曾有過的愛慕

十五世紀文藝複興的慣有模式在他手裡終結。他半自覺的萌生的所謂“現實主義”,他的寫實性和庫爾貝的題材的寫實性不一樣,他繪畫像現實生活中的人的勇敢,生動可性卻仍然沐浴在神性光輝中。

他創造性貢獻,畫出了昏暗和聚光的對比。在他之前的提香和丁托列托多少為畫面增加了一些空間感,而他使畫面主要人物都被一束聚光照亮。

十四五世紀濕壁畫、蛋清畫的平面感—巴洛克繪畫的縱深感,這期間卡拉瓦喬作的天才的過渡。

對卡拉瓦喬的講述真是太棒了,《大衛和歌利亞的頭顱》中的頭顱是《音樂家》右二,也是自己。

第九集《優雅的暴行》

西洋人喜歡畫暴力,中國人喜歡畫江山。

水浒葉子的對女子的酷刑,是儒家的傳統禮教。

《地獄變》五代 敦煌 榆林十九窟甬道北側

《平定準格爾回部得勝圖》清乾隆 郎世甯等繪

西洋人2000多年前,就熱衷表現搏鬥厮殺 《巨人的戰役》

《尼科諾·達·科倫蒂諾在聖羅馬諾之戰》1433 《契阿爾達被殺下馬》1435保羅·烏切諾

攝影傳到中國,拍攝屠殺的也還是西洋人

《歐羅巴被劫》1618 魯本斯 《藝術哲學》傅雷

《薩賓婦女的幹預》1796-1799 雅克·路易·大衛 《強擄薩賓婦女》1634-1635普桑

《拉奧孔》

《赫拉克利烏斯和科斯羅伊斯之間的戰鬥》1452-1466 皮耶羅·德拉·弗朗西斯卡

文藝複興,越來越多戰争畫面出現,各個姿态優雅,而且都追求數學般的均衡結構。吸引畫家的,不是戰争的殘酷,而是戰争的壯麗。

尼古拉斯·普桑,開創了學畫畫第一步畫古希臘石膏像的傳統。他的畫的每一處都是冷靜的,克制的。同樣的顔色,在他的畫面所賦予的優雅法國性。

法國,蒙田、巴斯卡、幾代文學家,精于品嘗,把玩修辭。十八九世紀,法國繪畫出了大量人才,大衛、安格爾、德拉克羅瓦、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都可以找到普桑,他是法國繪畫公認的教宗,對十八九世紀的繪畫影響,開啟了法國繪畫的風神。

塞尚和馬蒂斯還會專門去普桑繪畫的地點描繪他畫過的風景,德加臨摹他的作品。

早期德加熱衷于古希臘理想

第十集《凝結層的魅力》

二戰以來多回顧展

維米爾《窗前讀信的女子》1657 絕對沉默的畫面

荷蘭畫派,最早表現世俗日常的生活。

《爐火邊睡着的老人》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 哈爾斯

《代爾夫特房子的庭院》1658彼得·德·霍赫

隻是叙述、不是藝術、更不是神品

《瞌睡的女仆》1656 《繪畫寓言》1667

過渡刻畫,留下的凝結層的質地。他無意中給毯子、陶罐畫的豐富的顔料層,屬半自覺。

維米爾的畫仿佛有種穿透力,越過屏幕擊中我,太美了。

筆記裡都是未呈現在the Met裡的作品,所以這裡補上全部在the Met的四幅,《持枇杷的女人》,1662-1664(參觀時未展出)。《少女肖像》,1666-1667。《拿水壺的女子》,1662。《嗜睡的女仆》,1656。

...
《少女肖像》維米爾1666-1667
...
《嗜睡的女仆》維米爾1656
...
《嗜睡的女仆》維米爾1656(細節)
...
《拿水壺的女子》維米爾1662

第十一期《白熱化的羞辱》

《巴迪侬畫室》1870 馬奈,八次聯展一次都不參加,但是大家還是認他。

1861-1865 馬奈創作的盛期

那個時代的現代繪畫,關心的不是畫什麼,而是怎麼畫。馬奈之前,畫的故事、神态、表情最重要,馬奈之後,邊緣的物品同樣有趣。

《死去的基督和天使》1864 《被士兵嘲笑的基督》1865 唯一兩次設計宗教題材

“油畫顔料被發明出來,就是為了畫肉。”—德庫甯。

庫爾貝曾在《畫室》中以厚重的凝結層的女人體使大衆驚訝,而馬奈用這樣厚重的凝結層描繪基督,是歐洲繪畫的第一次。

更早的溯源,倫勃朗,委拉斯凱茲《戰神》1640,是十七世紀異常大膽的稠密覆蓋度。

馬奈當初的貢獻是率先描繪都市生活,後期受嘲諷,畫作驟然減少。

《馬奈夫婦》德加

摘自陳丹青老師講述《死去的基督和天使》:“馬奈畫這幅畫的動機,并不在宗教,他畫的是一個男人的屍體,他對屍體皮膚的泛青和灰黃色,這才是他的興奮點,當然,他也是試着畫出了天使的哀傷,但那是一種符号性的哀傷,并不是他自己也動了感情。順便一說,這天使的臉部和手指異常概括潇灑,和基督厚實的凝結層發生絕佳對比。總之,這是比《奧林匹亞》不動聲色的裸體走得更遠的實驗,馬奈借耶稣的名義發動了一場顔料層的盛宴,這就是現代性,這就是19世紀在巴黎,由馬奈萌芽的“前衛性”。”

另外,補充馬奈的《劃船》,1874。

第十二集《所恨古人不見我》

“不恨我不見古人,所恨古人不見我”張融 唐書法家

明 董其昌 變古人于自己,又變自己為古人

《孝經圖》 、《豳風圖》 北宋 李公麟 《晉文公複國圖》南宋 李唐 《胡笳十八拍》明 佚名 《乞巧圖》北宋 《拙政園圖冊》明 文征明

《辋川别業圖》清 王原祁 《溪岸圖》五代 董源

《潇湘圖》董源 董其昌題跋

董其昌是中國山水畫公共秘書 “元四家”黃公望、倪雲林、王蒙、趙孟頫

中國在這個時代已經開始做減法

(以上筆記中的畫無一在the Met)

補上《乞巧圖》北宋,佚名;《拙政園圖冊》明,文征明;《溪岸圖》五代,傳董源;《乾隆南巡圖》第四卷:黃淮交流,清,徐揚等。

(但中國館的畫經常會交替更換,每次去可能能看到的畫不一樣,因為“根據科學鑒定,紙本作品展示時間過長,會折壽甚至毀損,所以西洋館的素描,中國館的紙本絹本,展三五個月就得收進庫房休息,好在中國館的收藏實在太多了,一年四季定期更換。”)

第十三集《鄭重其事的肖像》

早期攝影,曝光慢,拍照的人被拍的人,各個鄭重其事。

《雅各-路易·勒布朗夫人肖像》讓·奧格斯太·多米尼克·安格爾 追求古典拉斐爾的時代,成為了變形的畫家 《安格爾與面料》

《佩特魯斯·斯克裡維留斯》 、《安娜·範·德·阿爾》1626哈爾斯

當時出門遠行的人,懷揣一種鐵闆肖像

《托馬索·波提納利》 、《瑪利亞·波提納利》1470 漢斯·梅姆林

當時流行的三聯畫,中間有聖經畫,年代一久就省去了中間的聖經畫。

摘自陳丹青老師開頭的驚豔我的一段話:“現在的彩色婚紗照,我以為很難看,好看的是黑白婚紗照,那種好看,有一個神秘的理由,就是黑白,還有一個更具體的理由,就是,鄭重其事。”

第十四集《草稿與正稿》

《奧利瓦雷斯公爵肖像》1635委拉斯凱茲

《西歐近代畫家》文杜裡

《幹草車》康斯坦布爾

音樂的排練 魯賓斯坦演奏肖邦 梅蘭芳排練 繪畫中國畫不能修改

第十五集《繪畫與時間》

《胡笳十八拍》唐 劉商 改寫 自蔡文姬 東漢末年 明 佚名畫家仿宋長卷

“好畫不但容納時間,還創造時間,畫完後,随時間所擁有,而且一直跟着時間走”大衛·霍克尼

耶稣出生地 伯利恒攝影

《晉文公複國圖》南宋 李唐

繪畫不會說,也不會動,但繪畫更持久

第十六集《藝術與大衆》

《狡兔之家》1905 畢加索 《梳頭的女子》 、《演員》 1906年以前的“藍色時期”

艾略特、馬蒂斯、畢加索和黃賓虹、齊白石同時代。

《戴帽子的女人》1905 《生之喜悅》1906 《開着的窗戶》1905馬蒂斯 同期已開啟“野獸派”作風

《格特魯格·斯坦因肖像》1905-1906 畢加索從馬蒂斯畫中受到的刺激以後的新起點,走向“現代主義”的最關鍵的突破“立體主義” 《亞維農少女》1907

...
《格特魯德·斯泰因》畢加索1905-6
...

塞尚切割形體的方式,一種非歐洲的繪畫平面感。

現代藝術取決于直覺和本能,“大衆”一詞從印象派開始,意味着過去的、不變的美學傳統。

陳丹青老師在《局部2》中幾乎未提及梵高,但因為摯愛梵高,所以附上the Met裡拍下的作品(不全)作為壓軸,混迹其中還有五幅莫奈,以此緻敬留念。

雖然沒有機會看到一部分《局部2》裡出現過的想看的畫(未展出原因不明)(尤其是那幅卡拉瓦喬的《音樂家》,和馬奈的那幅《死去的基督和天使》,有機會真想親眼近距離觀摩一番,實在是太期待了),但這份看似不完滿的快樂和感動依然可以回味很久。The Met, see you next time!

...
...
...
...
...
...
...
...
...
...
...
(細節)
...
...
...
...
...
...
(細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