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can I hold you with? I offer you lean streets, desperate sunsets, the moon of the jagged suburbs. I offer you the bitterness of a man who has looked long and long at the lonely moon. ......I can give you my loneliness, my darkness, the hunger of my heart; I am trying to bribe you with uncertainty, with danger, with defeat. - Jorge Luis Borges (1934)General Review at Beginning
一葉知秋。随着黃葉遠飛,時間流逝的體感也更加清晰。原以為高考完的時間完全由我掌控,好多的心願,好多的冀盼應該都可以完成了吧。可光陰就似流沙,拼命抓緊了,卻感覺越來越快。每次當我陷進日常的循環裡,困在時計的滴答中,似乎是一種本能,我會想起<about time>,會想起好多的lines——For instance, the top from my perspective :
The truth is, I now don’t travel back at all. Not even for the day.I just try to live every day as if I’ve deliberately come back to this one day.To enjoy it, as if it was the full final day of my extraordinary, ordinary life.
這是第三次完整的觀影體驗。一遍一遍地進入每一個角色,一遍一遍地體驗每一句台詞,<about time>的意義早已逾越了最初吸引我的純愛片标簽。于是,每一次觀影變成了一次内心深處的calling。這可能是一部好電影最好的試金石。
...就算這些關于愛情的、關于家庭的點都已是老生常談,我還是認為,是這些元素構成了最基礎的觀影體驗。每一個setting都沒有刻意的exaggeration,隻是normal but touching,正是這樣,才讓它成為了一部值得讓人反複回味的影片。
面對悖論所提出的假想往往是深刻的、哲學的,而time travel正是這樣一個值得深思的悖論。這一次的觀影,我注意到導演和編劇對于時間旅行的設定進行的補充與豐富,讓我得以窺見導演思想更深層的一隅。
愛情,乃至所有的人際關系,都是時間性的産物。Tom無法通過時間穿越改變曾經的做法而讓Charlotte在那個夏天與他在一起,而在兩年後Charlotte又對他産生了感情。每一段的人際關系都是差序格局中泛起的“水花”,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哪一段關系是失敗的,隻有時機不對、地點不對,主角,始終會等到。苦澀,隻不過鼓舞。
就算時空穿梭所牽動的蝴蝶效應是非常小的,但穿梭回孩子出生之前,誕下的就會是另一對精子和卵子的結合。第一次,我真正感受到“小概率事件”的内涵。每個人的存在都是一個小概率事件的發生。生命本就無需一再确認,一再尋求自己的獨特性,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天下無雙。
這一個設定在片尾也做到了精妙的升華。當父親的故去與孩子的新生相撞,一旦孩子誕下,就再也無法通過時空穿梭的方式讓父親留在人世間。故去與新生,人世間生生不息的根本。想起軒仔concert上一段很有意義的表演——
“大滅絕”,不隻是生命的終結與重生。在我們的生命中有很多次的“大滅絕”,是那個靈魂相認的好友的離開,是那些對未來的希望不斷落空,是無論如何都追不回的過去的生活。而這些的背後,也同樣意味着新生——過去的,就放低啦。背住咁多,點飛呀。
隻有張開雙手 你先可以掌握到更重要嘅嘢——就係你嘅未來啦小朋友 過去嘅就放低啦揹住咁多 點飛呀?Views of characters
出于對英國文化的好奇,我去search了一下男主所代表的lawyer和女主所代表的publisher’s reader這兩類人在英國的地位如何。
Lawyer在英國屬于精英階層的代表,但其中junior solicitor的處境卻又相當尴尬。最大的特征在于,地位高但生活辛苦。他們工作時間極長(有時一周70小時),幾乎沒有個人生活。還有着”the walking email machine”/“people who bill by the minute but live by caffeine”的戲稱。這個角色的設定,是英國本土文化的體現,也能給英國觀衆帶來更多文化的共鳴感。
此外,對于lawyer這個職業片中也不乏黑色幽默的元素。這些玩笑在英國社會真實存在,比如我看到過的一則”How do you tell if a lawyer is lying?— His lips are moving.”(lol)。這些黑色幽默之中,也有着文化内涵的沉澱,最典型的應該就是英國人自嘲文化和反精英主義的體現。
Publisher’s reader則有着某些相反的性質。在具體招聘廣告中,這一職業平均周工作時間寫明“working 35 hrs per week”為全職,而薪資水平“likely to start in the region of £19,000 to £27,000 per year.”。
私以為這兩個職業的碰撞,自然而然在邂逅中産生了彼此欣賞的點,來源于那些彼此生活中欠缺的。但在我search相關資料的時候,想到的另外一部電影是《花束般的愛情》,如果電影不以溫馨為主,或許也會走向“花束般”的那種缺憾美吧。
我又驚歎于導演是如何通過那些日常的小事塑造出“完美父親”的形象,如何诠釋着這段跨越生死、逾越時間界限的父子關系。再回想父親每次時空穿梭的理由——為了在衆人面前表達對家人的愛意,為了在生命最後的時日和兒子多打幾場乒乓,為了再跟兒子度過一段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為了再延長這段父子關系的生命。多希望每一位父親都能把孩子看作上帝的饋贈,用自己的生命陪伴孩子的生命。
任世間怨我壞可知我隻得你承受我的狂或野General Review at closing
如果讓我列出現在最願意反複觀看的電影,我會提名<Titanic>,<Big Fish>,和<About Time>。在closing thoughts裡面,我想要與<big fish>結合談一談一種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的生活态度。
大魚 (2003)8.82003 / 美國 / 劇情 愛情 奇幻 冒險 / 蒂姆·波頓 / 伊萬·麥克格雷格 阿爾伯特·芬尼
我們終其一生所經曆的,所有能被稱為“moment”的時刻都是轉瞬即逝的。我們在人生中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是一個storyteller,講述那些獨一無二的故事。人無法踏入同一條河流兩次,這是哲學家的悲哀。而無論是<big fish>裡的父親,在自己講述的故事中生活着另一個人生;還是<about time>裡面給出最後的秘方,“enjoy every day as if deliberately come back to that specific time.”,這些電影中的人生哲學都在嘗試用審美的方式,用心之科學,突破人生命的邊界,創造一種真正的靈魂層面的升華。
無需遺憾每一個當下的決定,或許這也是未來的你穿越回來,為你的未來所能作出的,最好的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