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是彎彎~還記得這部神劇嗎,本組zhi源再次更新。沒有看過的朋友,可以繼續往下閱讀,或許你會愛上這部劇。

兩朵盛開在那不勒斯的小小玫瑰花,也許是陽光過于炙熱的原因,也許是因為太靠近海吧,她們都無法好好的在這片土地上成長。莉拉絕不收起自己的刺,如果可以,她願意慢慢去學會,如何不讓自己的刺刺傷所愛的人;而萊農則選擇把自己的刺根除,而渴望能綻放如莉拉一樣,成為更好的玫瑰。

...

在一百年前,榮格就曾說過,“當人試圖超越自身的容量變得完美,陰影就下了地獄變成魔鬼。”

“我的天才女友”究竟是誰?

01是莉拉

...

這是以萊農為第一視角講述的故事,莉拉當然是萊農的天才女友。她天賦異禀,獨立自我,萊農羨慕她、嫉妒她、恨她,卻不能成為她。第一個與衆不同的人才是獨特的,而後想跟她一樣與衆不同的人,則淪為了附庸。

...

但她不像萊農那樣從小受到大家的喜歡,她是别人眼中的“壞孩子”“惡毒的女人”,聰明有什麼用?聰明沒有用的。聰明不能得到老師的寵愛,聰明不能讓自己上學,聰明不能獲得丈夫的真誠相待。

...

莉拉的聰明是遮不住的,好奇心驅使她去了解天文地理,同時也太早明白了這個世界的規則和殘酷。她曾試圖以對抗、破壞來保護自己,她堅強天真的讓人心疼——“我沒有月經,是因為我不想有。”但世界給了她答案——家庭的貧窮、父母的頑固、哥哥的改變、丈夫的欺騙…自己的聰明反而給自己帶來更大的不幸。這一切相當諷刺又異常絕望。

...

糟糕的世界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你發現了這個世界很糟糕,你拼盡全力去改變,但現實狠狠的扇你耳光,告訴你:想都别想。她一直想能夠選擇什麼,哪怕是身份,哪怕是愛情,但自己一直被選擇着,卻無法掌握主動權。她嫉妒萊農,她可能假想了一萬次:如果我是萊農,那我就可以真正擁有自己了。她憎恨世界,不相信任何人。

...

狠狠受過傷害的人,會因為害怕再次受傷,而不再嘗試。愛是什麼?愛是背叛、愛是交易、愛是控制。愛太無力了,虛幻得不值一提;嘗試愛,無異于一場豪賭。

當年小學老師問萊農:“Elena,你知道什麼是庶民嗎?”當時的萊農是不清楚的,但莉拉很早就明白。

...
...

02 “我的天才女友”,難道不是萊農嗎?

...

莉拉曾對她說:“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你都要繼續學習。… 你不一樣,萊農,你是我的天才朋友。”可能我們第一反應也會覺得,莉拉才是天才一般的人,但其實萊農也是,但這一點,萊農自己是不肯承認的。

...

從小她學習成績就很優秀,所以才能得到父母的認可,得以繼續上學。即使在高中,她的成績也是不錯的,但她自始至終覺得,自己的優秀是依附于莉拉的。她總是被莉拉牽着走,這種優秀是僥幸、是模仿、是抄襲——獻媚的熱忱、機巧的僞裝。

“我是一顆塗滿了蠟的爛蘋果,随時都可能露餡。”她嫉妒莉拉,同時憎恨自己,甚至憎恨自己罪惡的嫉妒心。

“你在做什麼?”“你做什麼,我都會照做。”從小時候扔掉娃娃的那一刻起,萊農就把自己的一生跟莉拉捆綁在了一起。

...

我們看到的萊農,是乖巧懦弱的,仔細想想,可能是自卑;但探其根本,對萊農來說,她痛苦的根本可能在于羞恥感。羞恥感往往是最具有破壞性的感情。你說萊農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嗎,她什麼也沒有做錯。她的罪惡感直接指向自己——以自身的存在感到羞恥。“我的存在就是惡心的”。

...

“你怯懦地祈助截圖着

别人的著作救不了你

你不是别人,此刻你正身處

自己的腳步編織起的迷宮的中心之地”

——博爾赫斯

莉拉的出現打破了萊農的認知。她從覺得自己不夠好,慢慢地到徹底對自己失去信心。病理性的羞恥感最為危險,因為它不會随着時間的流逝消失淡化,甚至可能會變本加厲,最關鍵的一點,在于萊農自己很難去承認這一點,就更談不到釋放自我了。這一點很容易讓她失去獨立思考的空間。

...

莉拉和萊農痛苦的根源在于憤怒:無論是外在的掙紮還是自我的掙紮,想掌控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就得弱化自我;每一次成長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流血,也許隻有時刻保持着清醒的痛覺,才能讓她們确定自己還活着。而颠覆我們認知的是,嫉妒和仇恨正是推動她們自身革新的催化劑。在這二者面前,愛顯得太過單薄,更别說悲傷了。

我們從生下來,就不得不去争取一切,食物、衣服、娃娃、工作、學業、愛人、友人,甚至是親人。身處愛中,如同身臨山頂,失去的代價太大,稍不留心,就有自我墜毀的可能。相互寄生、彼此消耗,我們戴着面具來僞裝、隐藏我們的傷痕。

...

“衆生靈中,唯你有權,看到我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