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喪喪、尬尬、慕慕、懷舊奶奶的确是青春期前後才出現的,可能由于原生家庭的問題,我的焦焦到來的更早一些,它在我童年時就産生了,我從小被灌輸的自我意識就是“我還不夠好。”如果我覺得我很棒,家長馬上會潑冷水,開始絮叨“别人家的孩子”。我覺得一個考了98分回家還挨打的孩子,再怎麼天性樂觀,也會從小焦慮。

到了青春期,來自家庭和學校兩面的壓力,使喪喪和焦焦輪流控制了我的大腦,我的自我意識變成了“我糟透了,沒有人會喜歡我。”我當時無數次覺得我不應該活下去,我認為“我要是死了,大家都會開心 ”,我用了差不多十年才想明白“我沒有錯,欺負我的人才有錯。”

看完電影,我多希望我的雨季能像萊莉一樣,那麼快、那麼順利就過去。我想萊莉的這段經曆,最後會變成酸酸甜甜的回憶,當萊莉老了的時候回想起來,還會覺得有趣。不像我,我覺得我的青春期是噩夢、是心理陰影,我不想回憶過去,隻希望能重來一次的話,命運能讓我青春期的經曆變得正常一點。

直到現在,我生活的世界,仿佛依舊不允許擁有七情六欲,好像隻能把樂樂、憂憂、厭厭、怕怕、怒怒都得關進小黑屋,才是個合格的成年人,似乎流露出一點真情實感都是幼稚、軟弱可欺、可笑的表現,我覺得這很可悲。真的希望有一天,我能有種很靠譜的感覺,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而且發自内心覺得自己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