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的每一步都在意料之中,又剛好在意料之外。知道女主會出軌,但不知道他倆的互動那麼少,反而是兩個男人的擊劍張力十足。知道男主會憎恨那個孩子,沒想到他會殺了他。知道兩個人得鬧掰,沒想到男人居然在情婦面前傾訴和自殺。

整部影片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資産階級的“公妻制度”。資産階級夫婦從不上班,有足夠的土地和供養他們的農民。他們的生活就是聚會聚會聚會。明明男主出軌在前,卻把妻子都貞潔看做私有财産,當私有财産被玷污,他氣炸了,而且老婆還生了個孩子,要繼承他财産,氣到跳腳,氣到殺人。私有财産沒有給這對夫妻帶來什麼自由,反而是剝奪了他們追求愛,追求快樂的全部權利。

這種價值似乎又在我們這個社會蔓延了,但在女性主義泛濫的今天,這部劇就不再是男人們的顧影自憐咯。用現在的話說,渣男,死的好,死的妙,狗東西。

無辜嘛?
——————————————
以上是我的感受。

——————————————

戴老師補充了導演的背景,十九世紀所提供給二十世紀的巨大寶庫,快樂和痛苦當然也是相伴。這是一個男人的精神世界,在這個導演都作品中十分特别,沒有觸碰到政治經濟文化。

原著作者是狂熱的法西斯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他所代表的頹廢美學,也影響和受到男性自大形象影響,雙向過程。

老師提到,拜倫式英雄,敗德者代表着某種貴族精神,也就是蔑視和踐踏資産階級道德和法律,反而構成新教倫理。

精美服化道成功再現十八十九世紀的油畫效果,使得電影具有古典繪畫的美感。

電影的結構很工整,…。

主人公背後的油畫,是有深意的。

如何使用電影語言和電影動作,講了很多,沒聽懂。

表達方式沒有淪陷到自我分裂,頹廢和崩塌是電影的主題,但并沒有如馬克思所言,要講大資産階級的挽歌。而是表現出,某種時代氣質的黃昏。悲劇感很低,也并不表現出現代對過去的同情,僅僅是叙事,告訴了你,這個時代要結束了,直面死亡,接受死亡。主人公有從容的接受死亡的态度,也是導演自己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