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血雨腥風的大結局夜之後出于一種叛逆的心理點開這部劇的,所以我的觀劇心境可能與實時追劇的人不太一樣,也許我現在說什麼都像自命清高嘩衆取寵,但是我還是決定保持忠于自己的獨立思考。
前十集整個劇組的發揮都堪稱完美,導演是真的有點功夫在身上的,畫面 色彩 鏡頭運用都很有想法,審美角度絕對是一次極好的體驗。編劇提供了很深刻和龐大的内核,雖然會有一點零散但是瑕不掩瑜,演員們也給角色注入了很飽滿的靈魂。
喜劇的節奏和悲劇的安插相輔相成恰到好處。
這是我最喜歡這個劇的一點,即對悲喜的思考和呈現。前幾集男女主在讨論悲劇的時候有一句台詞“悲劇從遠處看都是喜劇”,通俗易懂地說,世上沒有完全的感同身受,世人習慣于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習慣于不知全貌予以置評,這也是幾乎全劇人的痛苦源頭。劇中悲喜穿插着提供了很多反套路的小高能片段,女主的搞笑女設定總是熱衷于把不幸變成好笑的事。整個劇的情緒一直在起落之間橫跳,美好的畫面總是會催生出不安的預感。就像真實人生的投射,包含了跌宕起伏的曆程和敏感異變的情緒,使這個劇呈現出流動的質地。
2521是個進行了很多思考的劇,對感情對青春對人生對社會,從來就不是一個輕飄飄的形态,所以略微沉重的後半段才沒有導緻它過分失衡。
關于被人诟病的幾個問題:
首先我并不認為前後立意脫節,劇名2521,兩個很有參考意義的時間節點,25歲是面向社會的年齡,21歲是還對未來充滿美好暢想的年齡。整部劇不可能隻展現21的青春熱血,對25的迷茫掙紮隻字不提。
關于BE,我承認在已知的前提下結局的殺傷力會減弱很多,但我還是哭成了個人工瀑布。
但我其實并不認為很突兀生硬,因為最終的分手理由其實是符合前期塑造的男女主性格的,并不存在什麼人設崩塌的情況。男主的回避型人格不改正總有一天會耗盡女主的熱量,男女主的心理年齡差在面對危機時會促使他們有不同的應激反應,做出不同的選擇,這一切都是導緻分手的原因。不能說一點兒不牽強,但是完全沒有大家所說的那麼嚴重的纰漏。
那麼究竟失敗在哪裡呢?
失敗在它不得不是個BE,失敗在編劇過早地釋放出了BE的信号,她沒有辦法按照觀衆所期望的那樣讓它以完美的姿态結尾,隻能以“可以不存在的分手”來自圓其說。失敗在她低估了觀衆對美好愛情的熱切追捧以及對悲劇的強烈排斥,這讓她前期的一切布局埋線都失去了意義。還說得過去的分手原因被認定為毫無邏輯。
那麼責任由誰承擔,是單純的觀衆,還是定位錯誤的編劇。一哄而起的心碎憤怒,究竟是因為什麼。劇本邏輯的問題就說劇本邏輯的問題,不喜歡be就說不喜歡be,又或者因為感到自己的自欺欺人被背叛,是什麼就說什麼,都可以。但我本人不接受因為人生很難所以電視劇就必須要善終這種創作綁架。可選擇的劇有很多,盲選本就有風險,如果這個劇BE得一點征兆都沒有,那它确實值得被罵。但是看看彈幕,過程中大家明明很多次都出現了質疑和動搖,但是還是不懼風險的看下來了,最終這樣的結果要歸責給誰呢?
人們對美好的本能向往沒有錯,但人生本就是悲喜BE:HE 50%的概率,碰上了BE,平靜地接受就好了。
另外,劇也好人生也好,愛情從來就不是全部。互相治愈,一起成長,各自幸福,未必凡事都需永遠。
但是總歸還是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