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影視劇出現在大衆眼前,其中《山海情》可以說是俘獲了一大群網友的心,許多網友對這部劇展開熱議,聲稱“沒想到扶貧劇居然這麼好看”“世上隻有兩種人,還沒看過《山海情》的人,對《山海情》真香的人”。看見這些評論,我心動了,而且《山海情》在豆瓣上面的評分竟高達9.4分。我抱着試一試的心态開始看這部“扶貧劇”,誰知,一開頭便停不下來了。
《山海情》有一種淨化人心靈的功能。觀看時,自己的生活節奏不知不覺就慢了下來,完全沉浸在西海固那些村民的故事當中,看到的是漫天飛揚的黃沙,聽到的是帶有地域特色的改良版方言,村民淳樸踏實的真性情感染着我,有笑聲也有淚水。
《山海情》能享譽這麼高的評價,是一部貨真價實的優秀文學作品。這部劇中蘊含了許多東西,包括渾厚的文化内涵、感人的藝術價值、中國脫貧攻堅道路的全部内容等。不僅如此,其中《山海情》所影射出來的對現當代青少年的教育意義更值得我們探索。
該劇講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西海固的人民群衆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指導下和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有領導有組織地克服艱苦環境、尋找脫貧道路,最終将貧瘠的“幹沙灘”變成富饒的“金沙灘”的故事。其中充當帶頭者的是馬喊水的大兒子馬得福,他擔任村幹部,帶領村民們在脫貧的道路上不斷前進。這對二兒子馬得寶來說無疑是一個優秀的哥哥,但得寶從小就生活在哥哥的陰影下。作為家中的老二,沒有老大那樣受器重,沒有最小的妹妹那樣被關愛,反而在不苟言笑的父親嚴厲的鞭打和訓斥中長大。在劇情的開始,得寶帶領村裡的幾個孩子和水花逃走,想出去闖蕩一番。但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對未來能有什麼打算呢,他隻是想脫離哥哥的光環,證明自己的能力而已。
每個當父母的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對每個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愛卻在他們看來不是相等的,劇中的馬喊水顯然也是這樣,反觀當代家庭,許多孩子同樣處于這樣一個尴尬的位置,又有多少父母能做到至少讓孩子們看來對他們是一視同仁的呢。父母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對其中一個孩子有了偏愛,就連他們自己都不自知,特别是年齡不一樣的小孩,他們總認為相應年齡的孩子就該明白他們本該明白的事理,他們所有的“無理取鬧”都成了調皮和不懂事,這其實是他們想讓父母感知自己存在的一種方式罷了。
雖然父親對得寶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但他從小就懂事,應證了這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由于家庭貧困,受教育的機會給了哥哥并默默打工為哥哥墊學費。為了家庭他偷火車、搬磚、挖煤,為了尋找尕娃獨自一人去新疆打工,所有的怨言都被心裡的責任意識吞沒。這樣自主、自立、自強的人格讓現在的孩子自愧不如,現在的許多孩子都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他們太依賴于家庭了,就算以後上了大學、拿了學位,可是鞋帶不會系、衣服不會洗,這樣的一個人能說是一個健全的人嗎?顯然不是,這是步入社會以後“媽寶男”的縮影,可想而知,責任感、獨立意識、實踐能力這些對孩子來說是多麼重要。
在那個吃不飽飯、精神和物資資源極度匮乏的年代,馬喊水作為村裡的代理主任,有機會了解到上級領導的價值觀和下面群衆的生活狀态,他相較于兩者的思維開拓了自己的眼界,這正是讓他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所以,他竭力讓得福上大學,為得福做長遠打算。村裡還有一位認為教育至上的人,他就是德高望重的白校長,村裡的孩子都是他的學生,他的心願就是想讓孩子好好讀書。但随着脫貧道路的發展,許多人看到了去福建打工的好處,但隻有白校長看到了這是糖衣炮彈、是陷阱。有些村民由于家裡人手不夠就想讓未滿十六歲的孩子出去打工,班裡的海玲就是受害者,白校長曾多次登門拜訪勸說,但家中大人的惡語相向讓白校長節節敗退,他深感憤懑“條件變好了,你們就覺得讀書沒有用了是吧!”,白校長的這聲呼籲是多麼地讓人悲痛。他傾盡一生,隻為讓孩子多學一點知識,他一生都紮根在村子裡,處處為孩子們着想,這樣的老師應該受到最大的尊重。
《山海情》帶給我們太多的感動,給我們提供生活的力量,我們能有現在這樣的生活實屬不易,我們要向那些對扶貧攻堅道路堅定不移的工作者緻謝。這又不僅是一部扶貧劇,更是知識和教育的大比拼,也是給所有父母、所有孩子、所有從事教育工作者上的重要的一課。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從中學習到做人的道理,不管從事什麼樣的行業,所屬什麼樣的年齡段,隻要我們不放棄、敢拼搏,有了這樣的心态,日子就不會差!
文學作品的教育功能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