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無疑是溫柔且善良的。他讓兩個飽受家庭困擾的破碎的人在彼此那裡獲得了溫柔、獲得了肯定、獲得了救贖。抑郁症患者最無力的感受就是,自己被抛棄、自己是多餘的、自己是不重要的,自己不存在可能會更好。有一個願意幫助自己、肯定自己、堅定地選擇自己的人,恰是一劑良藥。

但導演的溫柔和善良也是理想化的。影片最後戴春父親說出了和他自身人格、狀态都非常不符合的話,“一切都過去了,會好的”,并以自殺結束這一切傷痛。但現實中殘暴的父親是絕不可能變得溫柔的。我理解導演想要在電影最後解決男女主内心的症結,但現實可能是,犯下錯、造下暴業的人可能永遠不會認錯。除此之外,這部電影仍然帶有鮮明的男性視角。雖然導演想要去拍的是互相救贖,但未免讓人覺得戴春對覺曉的救贖太過簡單了,僅僅去尋找她過去的家就能抹平創傷嗎?在戴春釋放了覺曉内心的鳥之後,影片更是直接将叙事重心傾向了戴春,覺曉成為了一個給予懷抱的女性撫慰者,她承受着來自戴春的痛苦,她自己呢?她自己的創傷不會被再次引發嗎?如果說得過分一點,影片最後像是變成了一場男性精神瘋癫的幻想記錄。

原本是寫短評,但無奈字數超了,發了長評。可惜豆瓣隻能打雙數分,我比較想打7分,但在如今的電影市場,用心的創作者需要鼓勵,暫打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