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看電影最大的魅力在于:通過代入角色體會另一種人生狀态,盡管這種人生狀态可能距離我很遠,但是卻總能夠給予我們一些東西,可能是另一種視角的思考,可能是一種超越平常狀态的力量注入。

電影裡面會有很多性格、觀念各異的角色,不過一部好的電影卻能讓觀衆代入每一個角色:ta會這樣做是因為ta是ta。人物的預設與人物的行為是可以相互對照,相互解釋的,我可以不喜歡某個角色,但不代表我不能站在ta的視角上理解ta的行為。

所以如果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把主角團的每個人塑造成心裡有火,眼裡有光的稀缺高質量理想青年,那我很有可能在觀影結束後備受激勵,淚流滿面,暫時發誓重新做人。

不過十分遺憾,電影告訴我們,主角團代表的其實是“平庸渺小的我們”,他媽的是“我們”,那好,我不用代入了,這是“我們”的視角啊。

你想宣揚正義求你不要說代表的是我,一定要代表我的話求你搞個小義,不要是舍生取義的大義。就連主角團裡面最真實,最“不正義”的小蛤蟆最後也整了個舍命陪君子的大活,我是真的消受不起啊。

我不爽隻是因為編劇導演想代表我這種人的視角,卻沒說出我想說的話:自保無可厚非,人的底線是不作惡,而不是為善。舍生取義的事,我确定,以及肯定,我做不來。

還有一層不爽是居然這麼多觀衆給這部電影打五星,再一想到社會上堅持正義是多麼稀缺的品質,就會忍不住覺得可笑至極,深感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