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周處除三害的陳桂林和艋舺裡的和尚看上去并不像?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但依然沒有完全尋找到答案。

我認為首先是影片濾鏡的原因。艋舺與周處上映時間相差十三、四年,若不考慮技術差異和影片清晰度的問題,那麼質感上的差異可能主要源自于濾鏡。艋舺講述的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故事,整體色調偏黃,光線偏柔和,因此即便是特寫鏡頭下,也看不到很多臉部細節特征。而周處給主角很多大特寫、局部特寫,在更寫實的鏡頭下,呈現出更多的面部肌肉、胡須、毛孔、甚至眼睛裡光的樣子,也讓觀衆更容易感受主角的狀态。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點,艋舺前後除高潮戲外和尚人物狀态性格心理差異并不太大,或者導演重點在叙事而沒有把和尚的情感鋪開太多。而和尚是一個剛毅、隐忍、有領袖氣質的硬漢形象,他的情感相比蚊子更加收斂,神态舉止更加有力量、更加果斷,隻有很少幾場戲中有較強的情感沖突。而周處前後跨越4年,陳桂林從亡命狂徒、喪親小孩、救美英雄、新造的人、除惡名人到最後找到真我等等等等,他的心路曆程變化在影片中徐徐展開,影片不僅講故事也講人,所以影片呈現出陳桂林更豐富的層次和更複雜的情感。

當然還有妝造的區别。和尚造型前後差别不大,眉形整齊濃密,寸頭加顔色簡單風格利落的衣服,以及大量的半身裸露,顯示出他堅韌的性格和強健的身體。陳桂林早期也是寸頭加薄薄的胡須,眉毛雖濃密但眉形較雜亂,身着尺寸過大的西裝,既精悍瘋狂又滑稽混亂。“确診”肺癌之後胡須糾纏,衣着土氣,微微駝背步伐僵硬。成為新造的人之後雖然衣着白淨整潔,但頭發像狗啃胡子依舊雜亂,脖頸前伸開心得很純粹,比起“聖潔”的領唱他更像是精神方面的病人。最後洗心革面的幾場戲裡,陳桂林又回到了寸頭,身穿淺藍色獄服,手腳束縛慢步随行,肢體放松,跟開頭相似的妝容,卻少了很多力量感。

另外,随着阮經天年齡的增長,面部肌肉細微的形狀變化更加明顯了。和尚在角落裡找到志龍慢慢放下槍,臉部顫抖眼淚流出,眉頭微蹙。對比陳桂林,僅僅接奶奶電話一場很平淡戲,皺眉、擡眉時的肌肉紋路就較之前者更加明顯。時間在他不老的臉上留下了輕輕的紋路,觀衆也能夠清楚捕捉更多的微表情變化。

最後,我還感覺阮經天演員本身的臉型有所變化,和尚的國字臉更明顯,咬合肌更突出,而陳桂林的臉更長更窄。可能是随着年齡變化臉型有細微變化,或者鏡頭角度的區别,也可能是發際線造型的不同,也可能純粹是錯覺。

總之好的演員總是可以做到“劇抛臉”。但對于性格相近、造型相似的角色要演繹出其中的不同就更是難度飙升。能充分表現角色的特點,是編導演共同努力的結果。而阮經天也證明了他的影帝且不論早晚,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