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失望。I can't relate, I was just deeply triggered.
我原本期望在這部短劇裡看到和《婚姻故事》一樣的關于性别角色/育兒義務以及片頭展現出的關于宗教/育兒/價值“意識形态”不同的多重微妙的沖突,結果看到底發現,微妙和沖突有了,劇情和人物都莫名其妙地要命。
我理解很多高分的出發點是“每個人都能在這部劇裡somehow看到自己“,我也承認我看到了自己的部分,但我無法被一部隻是單純集合“婚姻糾結瞬間“的藝術作品打動。
這部劇的沖突令我看不到有意義的層次,隻是俗套到令人疲倦的重複——分手炮是“我對你沒感覺了”,四年之後父親的葬禮炮就成了“咱們不都是平凡人嗎這時候我多脆弱啊”。我不覺得這樣的不同是漸入佳境,我隻覺得荒謬。
我期待看到怎樣的關于讨論婚姻的作品呢?關于新鮮褪去後無孔不入的細微煩惱,對彼此失去耐心後仍然因為愛的慣性保持尊重,煩惱試圖解決,不解決就下定決心——我當然知道這部劇的主題就是“婚姻的本質就是複雜的,沒有任何輕易的下定決心”,但如果我的婚姻像這部劇情一樣反複折磨、我的伴侶對我陰晴不定地波瀾起伏地影響我的生活(并将我摔在樓梯上用書砸???),Imma gonna get outta this shithole in light speed.
必須承認,我是抱着一些私人的期待來看這部劇的。我的個人感情并非一帆風順,我的detach過程也充滿了自我懷疑和反複,我知道這些情緒絕非一兩件關鍵性的大事件就可以囊括,也因此期待更有深度的讨論。但這部劇就像是為了制造沖突而制造沖突(借用一句評論:not "scenes from the marriage", more like "making scenes out of a marriage")。
篇頭說我被trigger,其實是女主的許多行為語言讓我回憶起被前前任控制時的可怕場景。“Don’t say things you don’t mean”,男主在被女主推倒在地并被女主自然而然調情時絕望地回擊——而這就是我經曆過的一切,隻是形式并非如此直白的性以及男主清晰call out女主謊言的清醒。當時的我清晰地知道this isn’t right I need to get out,但對方不斷用自己的脆弱、剛來到美國的迷茫、與第一個女朋友(我)相處時的不安來掩蓋這段關系的本質,甚至在我下定決心跟他提出分手時第一次說出了“but I am in love with you”這樣自然而然的操控。I wish I had said “dont say things you don’t mean” (jokes on me, 這句話倒是被後來一任對我講過),但我有多厭惡這種反複無常、用自然流暢的“愛”來阻止離開的可怕舉動,我也萬萬沒打算在一個周日晚上重新被trigger。這段關系在異地+我重新戀愛後以對方氣急敗壞地全社交媒體拉黑結束。我很少後悔戀愛(或任何)經曆,這段非常除外——而回到影片,我更不理解這種純粹的抹黑對塑造一個複雜的人物形象有什麼幫助。
說回劇情。我最不解的是後期對女主職業發展的安排——簡而言之,這是一個女主養家男主帶娃,結果女主出軌,二話不說給毫不知情的丈夫甩了一句“guess what我明天要和情夫去歐洲三個月啦“并恨不得說完所有”我已經痛苦了大半年”“咱們沒可能回去了”“我跟他在一起可太快樂了”“how dare you這時候拿咱們的孩子來道德綁架我”這種痛斷後路的話,然後一年後女主回來了,打扮的漂漂亮亮光鮮亮麗,看到前夫終于漸漸走出來了,立即變得不甘脆弱clingy needy,然後情節急轉直下,工作也丢了,男友也沒了,歐洲大區的group PM付不起2000刀的舞蹈課錢,孩子還他媽為了一個玩具跟自己吵架,女主現在all about getting back together,男主人間清醒,但又莫名其妙和前妻上了床,最後住進别人Airbnb、撬開别人上了鎖的私人房間亂搞一氣并發表“我隻愛過你”“我和我老婆隻是上床很爽她又懷孕了我甚至不害怕她發現咱倆亂搞”。影片在這樣的高潮裡奏響最終音,我隻看着這一地雞毛目瞪口呆。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一定要高中流産黑社會的國産青春疼痛片,硬拗沖突,但内核淺薄得可憐。婚姻生活的瑣碎和自我懷疑往往隻是暗潮湧動罷了。我對成年人深情之後反複互相折磨并雙雙成為爛人(I’m not even talking about moral superiorty)的戲份沒有興趣,世界已經是一灘爛泥了,沒必要搬上銀幕徒勞重複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