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将過去、現在和未來融為一體,幾乎就是以女主學會八支筒語言後的思維來結構影片的,大量的閃前、閃回和分不清的現在。這的确令人驚喜,也完美诠釋了電影語言的魅力。

但仍有一點疑惑,不知是否算是影片的邏輯漏洞:預測未來意味着還總有對未來的選擇權嗎?

如果有(也是影片展現的),那預測未來的能力不就不準了嗎?

如果沒有,那麼影片強調的路易斯的選擇以至影片主題又全部失去了意義。

比如,路易斯如果因為知道女兒終将死去而選擇不去接受男人的表白,她的人生會是另外的樣子嗎?如果是另外的人生,那麼她腦海裡所謂的“未來的影像”不就失效了嗎?這裡總是不對勁的,想不通。

影片所強調和重點表達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态度,即無論未來悲喜,我都會因為那些美好的時刻而堅定注定悲劇的人生。類似于羅曼羅蘭的那句“世界上隻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她對丈夫的回應的确令人動容。

但我仍難不去想些其他的。比如把我代入路易斯,我真的會因為提前知道了自己的一生,因為那些所有的美好而按照命運的指示再來一遍嗎?

如果影片強調的是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相互影響,我認為多少是有“宿命論”思想的。伊恩在“當下”說的話(我可能會更加主動表達我的情感)就影響了路易斯未來的表達。無數未來又對當下構成了指示,例如路易斯根據未來的指示而給李将軍打電話從而避免了一次戰争的發生。

有人說,女主的選擇——重新走過結局悲劇的道路,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态度,而非“宿命論”;但我不認同。

其一,難道因為美好,人就能忘記苦痛嗎?這真的現實嗎?女兒得癌症的痛苦,作為母親大概生不如死吧?我是很想念我們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可是想到你要經曆那樣的痛苦,我真的會選擇重新來過嗎?不隻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所愛之人,是否影片的處理過于浪漫化了呢?

其二,放棄能見到結局的人生去創造一種可能更加美好的人生,這有何不妥呢?大多數人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風順,甚至可謂有過生不如死的煎熬與蹉跎。我看到這些負面的、可改進的東西,難道不想改變嗎?女主的處理,真的是正确的嗎?

其三,這又回歸到了前面的疑惑。舉個簡單的例子,殺人犯看到自己一時過失而慘失終生幸福,還會去殺人嗎?不會吧,如果不會,那麼未來無法對當下進行指示,從而未來失效,從而能力失效。邏輯無法自洽。

因而我看影片的确有“宿命論”思想,但它強調的又是女主的自主選擇。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