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看90年代前的片子,這部老影片近幾年重又火起,逐漸穩定在豆瓣250序列。刷短評,發現大量熱評在2017年前後,再查,也許是《芳華》在彼時上映,同樣是對越自衛反擊背景,又或許那幾年似乎每年都有主旋律國産戰争片上映,這部暫無來者般“大尺度”影片看罷感受頗為不同,如此,便熱捧起來。

先從理性角度談。

若震撼于所謂“大尺度”倒大可不必。80年代老片子尺度能媲美本片的可不少,追溯80年代文藝作品,影片或書籍,彼時思潮主流方向之一便是“反思”,甚至竊以為已達到某種程度的zzzq,至于在反思什麼?你懂。

所以簡而言之,這是一部在主流“反思”思潮背景下的衆多題材片之一。與其說是講那場戰争,不如說是這股“反思”在彼時PLA的具體表現成果。

這是具有曆史性的,我們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否則會陷入局限性誤區。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男主在激憤轉折時怒道:我也有人的尊嚴!然後便毅然上了戰場。如果讓身處商品經濟大潮沖擊下的90年代人看了會怎麼說?很簡單:他會笑。尊嚴,尊嚴值幾個錢?比起這部80年代影片想表達的,40年後看到的我,對于不同年代人的主流觀感更感興趣。

回到電影本身。故事本身還是會給到9.0/10.0的高分,因為人物塑造、演繹及故事本身叙述結構(發展、轉折、伏筆等)嚴謹得如教科書,也十分圓融,本身想表達的命題也十分到位。作為對比,《芳華》我也給9.0/10.0,你可以跟我講這倆劇某些方面高下有着雲泥,我懂。但你要知道兩部片子本身命題俨然不同,馮與嚴的《芳華》本身就是個關于他們那個群體的青春回憶錄,格局着眼于小,是觀衆解讀過大而已。個人喜歡芳華甚至更多些,因為拍攝手法更為唯美,以及那段可封神的一鏡到底。

再從感性角度談。

作為90後生人,出生時十年輪戰恰好硝煙褪去,加上宣傳淡化(地緣關系客觀需要,沒有問題),仿佛成為一場遺忘的戰争。因為家庭關系個人會相對關注些,但相關影視作品确實寥寥《高山下的花環》《芳華》《中國兄弟連:他們的戰争》《藍劍B》。。後兩個是紀錄片,感受會更不一樣。

除了相關小衆群體,關注的人應該很少了。老兵不死,隻會凋零。是一句徹底的P話。沒有聲響,沒有壯烈,更不唯美,都會忘卻。

但我希望他們能夠被徹底忘卻,默默無聲地被遺忘,而不是在這個喧嚣到發癫的時代裡,被拉出來,斷章取義,粉墨登場地用于表達、承受、被打擾、被亵渎。

不論什麼原因、或什麼目的,選擇為國犧牲的人,我們可以不願或不敢去學,但至少,請保留我們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