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兔子暴力》的近半時間,我都懷揣着一股莫名的興奮感——因為這是一部比我預期出色的新導演之作,甚至會令人聯想到曾經看過的不少經典日式殘酷青春電影(《青之炎》、《關于莉莉周的一切》等),以及婁烨與李玉早期時的電影(《觀音山》等)。兩種不同的風格與屬性被雜糅進了這部青春家庭電影中,幻化為其中各懷心事的三個少女,她們在一場意外裡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暗色成人禮”。

作為申瑜導演的第一部電影,本片不僅立住了她的個人風格,整體質感也被處理得較為細膩。尤其是李庚希、萬茜的表演出色,把兩個人物逐漸突轉、對位的性格,母女之間複雜、倔強而又遍布傷痕的情感,都表達得令人信服。

雖然是發生在當代的故事,但《兔子暴力》選擇了一種具有年代感、懷舊色彩的影片調性與視聽風格,來拍攝這座破落的南方小城,也塑造出女性角色們被束縛着的内心世界。

由李庚希飾演的高中女生水青,在後媽的陰影下長大,她的親生母親曲婷在她一歲時就離開了這個家。十七年後曲婷突然歸來,并且很快融入到了水青的生活。這給水青缺愛的青春帶來了溫暖與快樂,水青也與另外兩個閨蜜因此共同度過了一段歡樂時光。然而這一切,都随着神秘男子老杜的到來而幻滅。水青沖動地捍衛與保護母親的行為,終究釀成了悲劇。

...

某種程度而言,開篇與收尾的綁架案件并不是這部電影的重點,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對十七年後再度相見的母女,講述三種“破碎原生家庭”的問題,同時還有女性的人生選擇、甚至是對青春本質性的認知問題。

《兔子暴力》把這些問題刺骨地抛了出來,融為一個視角:以愛為名,所生發的“家庭冷暴力”,甚至是親情的缺失,會對人造成多大的傷害?

戴錦華曾說,青春片是展現“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諸多尴尬和困乏、挫敗和傷痛,是對美好青春神話的颠覆。”而這份青春的多面性與複雜性,才是《兔子暴力》的内核所在。

主人公水青,是一個“非典型”的青春期少女形象。在生母曲婷歸來之前,她是位普通的高中女生,乖巧、不起眼。然而這并不意味着她在這十七年間是“正常”成長的。與之相反,母親的歸來隻不過是打開了水青身上原本就蘊藏着的痛苦和掙紮,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幼年時母親的離開,十七年間父親的忽視、繼母的冷落乃至間接的精神、身體暴力(剪發),都讓她活在失常的家庭環境中,不斷壓抑着對于親情的渴求。

也正因此,面對重新回到自己生活中的母親,水青産生了執念般的情感,乃至沉溺其中。隧道口喊出的那句“我願意為你做任何事”,不像是一個女兒對母親說的話,反而像是一個母親對女兒的“無條件付出”,擁有一種不屬于少女年齡的勇猛。

她把自己多年被壓抑、被束縛的愛傾注在這個素未謀面的母親身上,以至于産生了些許病态的執着與過分的成熟,生怕再次失去母親。而與之對應的是,曲婷更像是母女關系裡的“女兒”,她因自身的背景而回避這段關系的連帶責任,怕牽涉女兒,盡量刻意顯得淡漠。

...

影片中,每個人都有着屬于自己的位置,成年人有成年人的痛苦,少女也有少女的苦惱,彼此錯位、誤解,甚至為了保護對方而造成進一步的傷害。一件件發生在少女身上的事,也許用成年人的角度來看待,都是些不值一提的小事:與閨蜜反複争吵、透露秘密,與“失而複得”的母親談天談地、喂她吃藥……但這些卻對少女的心靈有着巨大的滿足,以及最後案件來臨時巨大的挫滅。圍繞水青出發,她的另外兩位閨蜜的原生家庭同樣遍布創傷。

馬悅悅身處在一個單親家庭中,由于父親常年外出打工,她自小由父親曾經的師傅一家帶大。父親老馬的歸來,讓悅悅重新處在一種窒息的家庭氛圍當中。他的再度歸來與曲婷的歸來形成了對照關系。他是一個性格暴躁的控制狂,給予女兒的父愛帶着令人恐懼的氣味。潘斌龍為數不多的幾場戲,扇耳光、切魚,都是非常精準的發揮。如果觀衆站在這位父親的視角,會發現疲憊感始終寫在他的臉上。

金熙看似是學校裡講義氣的廣播站“大姐”,總是指導朋友做事,飛揚跋扈、不講道理。但她也有不為人知的困苦,從小就生活在父母情感缺失的環境下。“經濟條件不錯”隻是她的僞裝,面臨家門外讨債者的暴力手段,她隻能無聲地将自我寄托在肉體的僞裝之下,那一幕尤為刺眼。

這些少女們的原生家庭情況,承接自影片對于南方小城衰敗的現實圖景描繪,更依托于不同女性間的情感傳達。而這些缺愛的少女們,也隻有在彼此慰藉與傷害中,确認自己的情感走向。比如四人在傳言中的“時空隧道”中飛馳,大聲說出自己的願望與秘密;又如金熙與水青在廣播站裡針鋒相對,水青毫無恐懼地面向全校說出自己的心事。這些或聚合、或撕裂的情感段落,掌握着《兔子暴力》的核心力量——即通過大量的女性心理與女性情感,來重新審視大而化之的社會議題,将其落向微觀的、細緻具體的層面之上。

...

行至最終,《兔子暴力》的片名得以揭開謎底:女性在被暴力碾壓的極端情況下,隻能選擇訴諸暴力,并為此承受親情的代價,這是電影更深層次的表達。社會根植着對于女性的輕視與蔑視,作為個體,她們渴望被愛,渴望實現自我價值,渴望家庭溫暖,但現實為此施加了太多負擔。有時,一個選擇的岔路口就會使她們抱憾終身。

面對這些被抛出的殘酷的青春困境與女性的情感難題,電影在最後并沒有給出絕對明确的答案。也許,理解她們青春的本質與親情的代價,理解她們的挫敗和傷痛,就是這部電影能夠為我們呈現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