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潋紫思想裡的那種“壞”可能并不少見,她筆下的女主都有一種“老娘就是自戀又陰暗,就是有心機”的邪惡感。而她所寫出的那種“黑深殘”在鄭曉龍發掘甄嬛傳的時候可能剛好是鄭所需要的,畢竟他想通過這部作品表達“反封建”的思想;而甄嬛傳的本子經過一些思想更成熟、更理智的人的二度創作之後,是可以呈現出一種較為合情合理的觀感的。

而周迅的“蠢”是另一種東西,是缺乏邏輯思考能力,對社會和曆史的理解較為幼稚,對人物的理解相對扁平,簡單地把曆史人物分成好人和壞人,要麼壞透,要麼就得聖母白蓮花。這不是她這部劇才有的毛病,先前每次看她在戲外的發言,就都覺着她似乎有那麼點兒大腦空空。這一弱項可能一直被她在其他方面的強項(例如獨特的表演氣質、情緒的爆發力感染力)給蓋過了,and / or 因為總能得到有能力的導演、編劇和對手演員的引導,所以她一向能揚長避短,在恰當的位置發揮她的優勢。

無論是流潋紫還是周迅都有她們緻命的缺點,但分開創作的時候都不會太完犢子,唯獨在如懿傳這部劇裡,流潋紫的“壞”和周迅的“蠢”結合到了一起,因此上這個本子在混亂邪惡、全能自戀、虐待狂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精神勝利法、男權規訓、推卸責任、配角全員扁平化、主角強占道德高地等等做法,變得“又蠢又壞”、“又當又立”,成為了一場“私人化的癔症”。

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迷信演員咖位的劇組,不然不會花大價錢請多位重量級演員來客串一些毫無必要的戲份,又給了周迅那麼大的權力,最後揮金如土聲勢浩大地産出一個無法自圓其說的作品。

雖然該劇有毒至此,當年播出後也隻是單純地flop了而已,這麼多年過去都撲得無聲無息。如果不是周迅的團隊自己作死突然跑出來捂嘴舉報up主,也不會有今天這種全網吐槽的盛況。。雖然看到批評覺得受傷是正常的,但是“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這麼簡單的道理總該懂的吧?一個創作者如果不再接受批評,說明思路已經完全封閉,今後的創作也基本完了。這部劇圍繞着周迅制作出來,卻也因周迅而招緻口碑上的一敗塗地,恐怕這才是真正的蘭因絮果吧……

但該說不說,最近如雨後春筍般(?)突然冒出的吐槽當中,似乎也頗有一些是帶着那種與如懿傳價值觀同樣陰暗的心理來吐槽這部劇的,牆倒衆人推式的網暴,為吐槽而吐槽的雞蛋裡挑骨頭,還有娛樂化地嘲諷該劇中的一切“正面角色”,把這部劇變成“梗”,其實反而消解了這部劇真正有毒的原因所在。

吐槽up主們似乎都很震撼于這戲裡的角色做事沒邏輯,其實我覺得這裡頭大多數角色都不能被當成“正常人”來看,把他們都看作是精神疾患,他們的行為就都通順了:比如海蘭表現出了很多抑郁症和PTSD的症狀(反複噩夢、害怕社交、隻信任極少數人、沒有自愛或自救的欲望、沒有動力去為自己而行動),富察琅嬅展現了很多焦慮症的症狀,高晞月是BPD(暴躁易怒還動不動就覺得空虛),“反派團”大都沾點NPD和躁郁,“主角團”大都有點抑郁(包括但不限于女主、陳婉茵、意歡、寒香見)。我甚至感覺這劇可能本來就想做成一個清宮精神疾患群像,若當真如此那麼出發點本沒有錯,畢竟在清宮那樣的環境裡生活,很容易患上精神疾病(就連史料都這麼記載了),女主的曆史原型也被很多史學家猜測她就是精神疾病發作才斷發被廢。如果這個故事講好了,其實有可能成為非常深刻的作品。可惜劇方最終浪費了這麼好的題材,無論是叙事方法還是整體方向都差之千裡。

叙事上,編劇沒有講好這些劇中的角色【是如何被逼出病來的】這件事,并沒有讓人看到這些人一開始是怎樣地美好,在什麼時期遭受了什麼具體的打擊和苦難,怎樣試圖去改變但由于什麼樣的原因而無果,于是不得不發展出各自的應對機制,最終演變成那些病症;而是每個人物都毫無預警地展現出這些精神病的症狀,仿佛這些症狀就是他們本來的性格,他們身邊的人也都并不覺得他們“變了”或者有什麼不正常。這就讓觀衆很難理解和喜愛劇中的角色,尤其是不了解精神疾病的觀衆,更加無法同情他們,也無法理解故事的邏輯。尤其是角色遭受過的苦難都要用“場外信息”來描述、要靠觀衆腦補,就變得很無效,而且不展示有效的苦難和反抗其實也就讓本子失去了批判性,變成了一場沒有邏輯的“窗下狗鬥”。

方向上的問題更為嚴重,instead of 批判父權和封建制度,這個本子竟然還是要落腳在雌競上,把“主角團”苦難的責任強行歸結到“别的女人”身上,而讓皇帝(亦即父權的代表之一)最後幡然悔悟、為女主痛哭流涕。這說明作者心中并沒有真的反父權,反倒深信需要用【大他者的認可】來證明女主的價值以及她的“正确性”。其實魏嬿婉金玉妍等“反派團”裡的女性本來也都是父權的受害者,奈何劇方非要從(包括表演在内的)多個方面過于用力地把她們塑造成壞人,使得她們的形象扁平得近乎穿鑿,大概是不得不如此來襯托女主的光輝形象吧……

其實就我個人而言,第一次看這劇時趕上我病得比較嚴重的時期,那時我思想也很中二,所以我其實看出了挺多共鳴,尤其是周迅演出了一種“不顧别人死活的倔強的抑郁”,我當時的狀态與此很契合(?),加上這戲的攝影、畫面和bgm也都挺“抑郁”,讓我有種“沉浸在抑郁情緒裡緩緩上瘾”的感覺(orz)。但是感性上共振也不代表理性上能認可,as in我始終無法認為如懿傳是一部我能推薦給别人去看的劇。除了前面說過的那幾條,看如懿傳這種東西也實在不能給我們這些人什麼正向的激勵,反倒頗有些害人。看着一群疑似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物,不為改變自己的精神狀态或改變外界環境做出什麼有效的努力,而是執着地自絕于環境,一直耗到自己無聲無息地毀滅,并且劇方還【浪漫化】了這種自毀,這很危險。雖說拍的是封建王朝的事,但文藝作品既然不是紀錄片,就要考慮對當下受衆思想上的影響。我們大概還是更需要那種能啟發我們去行動、去自救、去漸漸治愈自己的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