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隐入塵埃》被解讀的兩個點:

首先,該片以最樸素的方式呈現出他的哲學态度,诠釋了留存在中國人骨子裡的詩意傳統。

正是這種态度,包裹住粗粝和蠻荒的生活,柔軟、隐忍,将痛苦一點點含成珍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環境給你粗砺和蠻荒,你卻溫柔作歌。

你拿環境沒辦法,環境也對你無可奈何。

環境裡你剛需的部分終究是有限的,在此之外,對于你,更多的隻是裝飾的意義。

現代人,很多時候醉心于高大上的東西。喜愛華麗富饒。

人類文明制造了種種的金字塔,讓人們競相攀爬,沒有盡頭。所謂等級,階層。衆生匍匐在塔基腳下。

從最樸素的角度看,生活原本很簡單。實質意義上的需求并不多。甚至生命本身,也無需過度執着。該來的來,該走的走。原本都是紅塵過客。

在這個過程中,真正陪伴安慰靈魂的,這裡——《隐入煙塵》中,有驢子、土地、小麥。。。

老天是爹,土地是媽。

抽離開繁雜表象,呈現出真相的骨相。宛如水落石出,吹盡狂沙見真金。

其次,影片中審美推崇的不是對外的爆發,而是對内的修行。

有時候人對外部環境的操控改造能力特别小,從這個角度看,不是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随遇而安、順應環境。

其實,人仍然是應該對内對外雙向探索和拓展自己的空間吧。

隻不過,把質本簡單的日子過複雜了,在骨架之上堆砌繁複的華麗富饒美,無異于小孩子的玩具,而這些不過就是成年人的玩具罷了。

在滿足了實質需求的平衡點之上,适度就好。

節制克制才能到達真正的高級,沒有流于奢靡和腐朽腐壞。如果因此迷失了本質骨相,無非就是舍本逐末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