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的時候,被一個個孩子的哭給逗笑了。看到最後。留下的隻有沉甸甸的思考。紀錄片就像是一把刀,用最真實的鏡頭下的生活和對白,來刺穿生活的真相。幼兒園才幾歲的孩子,一張張白紙,卻投射出成人的種種意識形态。
導演用客觀的鏡頭來體現一幫幼兒園的孩子們的真實生活…這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曆過的最初的集體生活。即便這段時光已經過去幾十年,依舊似曾相識。
也許導演在影片最開始就用兩行字道出了這部片子的真實寫照:“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寫照,他們的一舉一動,每個表情、每句話語,每個行為其實都來自于家庭、來自于父母的耳濡目染。當我們彎下腰審視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審視了自己和這個世界。
不禁會思考一些問題:
為什麼愛那麼那麼難以啟齒?父母一代如此,我們這一代如此。到了下一代依舊如此?關于愛的教育依舊如此不足,有些孩子甚至覺得這樣的話是惡心,這樣的觀念從何而來,一定不是孩子自己與生俱來的想法,而是在東方的文化下,往往把愛給污化了。這是東方教育中最失敗的一個問題,愛是難以啟齒,愛是無法表達,愛是需要被壓抑。可是愛是多麼的美好和可貴的東西。
為什麼孩子會覺得收到的罰款要分給領導一些?不給他們不行?
為什麼對于這麼小的孩子,沒去過日本也沒見過日本人,卻對日本如此恨之入骨?我不否認任何曆史。但我們不需要盲目的仇恨教育。可即便是成年人又有幾個不是盲目的?我們又怎麼苛求孩子。
也許有人會說這隻是一個幼兒園,不具有代表性,過于片面。也許還會有人說這部片子帶有導演的個人看法,所呈現的部分也是導演選擇的結果。但我隻能說,任何紀錄片都是人拍的,人剪輯的,但不能說有人的參與就是為紀錄片,這是個悖論。有人必然存在主觀,但沒有人便沒有了紀錄片。所以隻能說,鏡頭下的“片面”的确是真實的,而非演繹。也的确能反映出一些現實的真實情況。并且引發人們的思考,這就足夠稱得上是一部優秀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