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前三集,我的感受是:新奇、震撼、歎服,新奇于我國高中素質教育改革已發展到如此程度,震撼于于十五六歲少年們的思想之深刻、表達之透徹;
看到第四集,我沉默了。當聽到老師說出“真聽話啊周子其,周子其現在可聽話了呢”,突然悲從中來。
那個意氣風發,會追着與老師探讨公共意志與個性的沖突矛盾、懷揣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鴻鹄之志的少年,在人生這場既定的“遊戲”面前,妥協了。
他是個睿智且清醒的少年。爺爺從農村奮鬥到了城市,父親從小城市奮鬥到了北京,而他還需要延續父輩的使命,更上一個階層。這種包袱,也許會伴随他一生。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接受人生的不自由,何其“真實”的生長。
三個主角,三種原生家庭,三種人生選擇。(其實現在談人生有些遠了,少年們還很年輕,未來還有無限可能)
這個社會是由90%的李文婷+9%的周子其+1%的陳楚喬構成的。
90%的“李文婷”接受并适應了社會給她的安排,安穩生長;9%的“周子其”在抗争後選擇了妥協,曲折生長;1%的“陳楚喬”一路坦途,肆意生長。
唉為少年周子其哭過後,還是要擦幹眼淚繼續奮鬥,希望我的下一代能成為那1%的陳楚喬。
就用片中當學生們探讨當應試作文的材料邏輯與自己的真實觀點不符時怎麼辦時,黃娟老師給同學們的一段話來熬一碗雞湯吧:
【是的,要妥協,我在教大家“雙重人格”,然後再給大家開一個方子,按照規定的調子寫完了文章之後,為了讓你的心靈能夠真正的成長,你再寫一篇給自己的。】
——————————————————————
其實片子剪輯稍顯淩亂,時間線也不清晰,以及可能出于某些原因對素質教育改革的記錄也有些淺(也能理解,畢竟雙減政策下,國家的教育改革方向也不清晰,态度也是捉摸不透,這個節點不适合講立場談态度),但我對片中出現的“北京十一中學戰略咨詢專家”這個角色很感興趣,尤其他對周子其的轉變發表的一番言論:
“如果說周子其的家境是一個很一般、甚至是中低産階層的家庭,他還有這樣的想法,我們覺得很好,因為他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像周子其這樣的孩子,批判能力一點不缺,他為什麼沒有激情,他是找不到如何跟這個世界發生關系,你明白嗎?十一學校的老師是這樣的,你教的再好,但如果說沒有一點社會情懷,你實際上很沒價值。為什麼?你無非就是為一些中産階層他們的後代提供一個升學服務,很可憐的。”
這讓我想起上周末剛看完的一本書,何帆老師的《變量4:大國的騰挪》中關于子女教育的一段話:“假如你考慮的終局不是孩子考上大學,而是他一生的發展,那麼,再從後往前推,請你想想,他最需要培養的才能是什麼?最重要的是養活自己的能力、終生學習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快速進入一個陌生領域的能力、表達自我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還有健康的體魄和心理。這些核心能力和素質,其實都不是通過刷題、上補習班學會的。”
”雙減“減了培訓機構,讓教育回歸學校,然後呢?這隻是起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