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朋友圈安利去看了這部電影,确實是意外之喜。《向着光明那方》和《小王子》走的是同一個路數,“給大人看的童話”,七個小故事分别叙述母愛,成長,自強,堅守,兄弟,親情和生活。就像開篇電影引用梅老師的那段話:“為童年獻上溫暖、美好是把一個人美好、健康的一生獻給他自己,也獻給世界。我們不愁未來還有多少艱困和意外,因為我們總有信心為它增添昂揚和詩意。當孩子和成人都能靜悄悄的坐在這樣的故事前凝視和聆聽,我們便以相信一切都會那麼有希望!”作為中國的第一部繪本型電影,它做到了,給孩子帶去了快樂,給大人帶來了初心。
客觀來說,故事的質量參差不齊,比如第三個故事《小火車》,導演有些用力過度。從頭到尾我都沒弄明白,小孩的父母有沒有死,他走出的是家鄉被毀,父母逝去,身體殘疾的三重陰影還是在父母的鼓勵下走出身體殘疾的陰影。如果我這個成年人都沒能理解,那怎麼指望涉世未深的孩子去看懂這個故事呢?第七個故事《冀娃子的星期天》,能看出導演沒有處理好細節問題,劇中人物的重慶話不夠标準,讓我一度以為描寫的是安徽人或者江西人,而男主角父母開的黃焖雞米飯特色性也不足以代表重慶,這點和《肆式青春》差的很遠。這家黃焖雞米飯裡不僅賣黃焖雞,還賣三鮮混沌、湖南米粉、重慶酸菜魚……伴随着不标準的口音,我全程在猜着到底是哪個城市的一天,考據不夠仔細,會給劇情帶來緻命的硬傷。
當然瑕不掩瑜,在整部電影裡處處透露着光和一樣,我能找到綿綿流淌的回憶,奇境夢幻的浪漫,遐意生活的甜蜜和童真可愛的幻想。在孩子看來是七本繪本,在大人看來一個個童話觸及的卻是人類社會最深層次的話題。《螢火蟲女孩》模仿《螢火之森》,卻用着村上春樹式的口吻探讨這“空間”和“距離”之間的關系。《外婆的藍色鐵皮櫃輪椅》全程第三人稱叙述,娓娓道來,記錄外婆人生的最後時光,沒有提及一次想念,但想念之情溢于言表,令人潸然淚下,仿佛也看到自己童年時代陪伴在身邊的老人。《蒯老伯的糖水鋪》說出一種堅守和孤獨,老人開着糖水鋪,真實的記錄每位客人,忙忙碌碌的一天裡每個人都行色匆匆,落下的生活剪影卻填補了老伯心中的空白,沖淡對孩孫的思念。繪本本身就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再配上電影獨有的鏡頭語言,這種觀影體驗很高級。
可惜這部電影排片太少,豆瓣上映四天因為觀影人數太少,都無法出評分。在這個商業片充斥視野的時代,如果想尋求一片内心的甯靜,想去追憶似水年華,可以去看看這部給大人看的繪本,《向着光明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