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寒老人觀後感
  今天上午剛看完這部上世紀的俄羅斯童話電影。
  女主很美,情節卻頗為幼稚。
  幼稚歸幼稚,我從女權主義角度出發,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

<一>父親的女兒
  老頭兒和一個老太婆結婚,家中兩個女兒。老太婆的女兒又懶又醜,卻倍受寵愛,老頭兒的女兒美麗勤勞,卻飽受欺淩。
這明顯是父權制的立場。作者、讀者/觀衆,都認為“父親的女兒”是好的,也就理所應當擁有美貌、善良,以及好的歸宿。而“母親的女兒”(即失去父親庇佑,獨屬母親的女兒)則是壞的,她當然是醜陋、懶惰、愚蠢的,理應受盡嘲笑、落得個凄慘的結局。灰姑娘的故事,其内在邏輯也是一樣。
  但我們運用常識思考一下,就會明白這是不可能的。在一個男娶女嫁、孩子随父姓、以男性為中心組建家庭的社會,随母親改嫁的“拖油瓶”女兒,絕無可能養尊處優,甚至還将繼父的女兒踩在腳下。
  過程是虛假的,但結局是真實的。“父親的女兒”覓得佳婿、風光出嫁;“母親的女兒”倍受嘲笑、沒男人要。

<二>惡毒的繼母
男主在池塘旁偶遇女主,得知女主被後媽要求要每天給枯樹澆水,直至開花。便氣憤道“你的繼母真壞”,女主搖搖頭,說“不,所有的繼母都是這樣的。”
  隐含的意思是“所有的繼母都壞,無論她怎樣做。”
  這正是父權社會對于“不守貞潔”、“膽敢不從一而終”的女人的懲罰。直接抹黑“繼母”這一概念,意圖恐吓女性一生隻有一個男人。
  另一方面,“惡毒繼母”這一形象的确立,也為父親的“無辜”提供了基礎。

<三>無辜的父親
  一個成年男性,竟然唯唯諾諾,任由妻子欺淩自己年幼的親生女兒。
  電影中,借老頭兒之口,交代是因為老頭兒如果敢不聽妻子的話,就會被妻子痛打。女主當然不會怪罪父親,更舍不得父親挨打,隻能乖乖被欺負了。畢竟"父親是愛我的,隻是後媽太兇狠太惡毒了。"
後來老頭兒"被迫"在大冬天裡将女主送到森林深處讓她凍死,卻又突然有了勇氣,要将女兒帶回家。但女主不忍父親回家被繼母打,便自己偷偷下車走了。
至此,父親徹底洗白。
《嚴寒老人》中用父親的軟弱來為其辯護;《灰姑娘》中則是用父親的不知情和最後的死亡來為其辯護。
總而言之,父親絕對是好的。孩子絕不會怨恨父親。
我不由想到《糖果屋》這篇童話,裡面也有類似劇情。繼母嫌棄兄妹倆吃得太多,便"挑唆"父親将兄妹倆帶到森林裡丢掉。父親"雖然不舍",但"迫于無奈"隻能照做。後來兄妹殺死巫婆,帶着金銀财寶回到家裡,這時繼母已經死去,兄妹倆便和父親快樂地生活在了一起。
在這個故事裡,完全不從屬于父權的巫婆是壞女人,被殺了;未完全符合父權規範的繼母是壞女人,自己死了。隻有妹妹,她是"父親"的女兒",從屬于父權體系,才有好結局。
任憑兒女被欺負、還親自将兒女抛棄的父親則是好人,毫無疑問地收獲美滿結局。

童話,既在創作之初是一個社會潛意識的反映,又在人們的代代相傳中,強化了這種潛意識。
我們欣賞童話,但不能忘了解剖童話,更不能任憑童話将一些或過時、或錯誤的觀點根植在我們的大腦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