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短评写不下了塞影评里面。

码了很久才看的片子,虽然一看到海报上男主如同受难耶稣一样悲天悯人的神情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我还是哭了很久,说实话很久都没有这样沉浸全身心投入荧幕,完完全全和主角共情,以完全主观视角的方式经历一场电影。

生在糟糕家庭的糟糕孩子,和一群想要作出贡献却荒废真心的老师。我们知道教育体制和家庭这个基础社会单位无法脱离整体制度语境单独探讨,因此当孤独渺小的个人试图改变一些现状时,一切都是如此无力。经济资本和教育资源成正比不均匀分配,伴随着家庭和社区环境的云泥之别养育出迥然不同的孩子们,如此而已循环往复。人们试图通过再分配调节不平衡,却始终只能做一些局部化的改良。再聚焦到个体身上,恶劣且不负责任的父母,恶臭的生活环境,诞生畸形的问题少年。这些青年有着青春期所特有的旺盛叛逆和迷茫无助的方向,他们无法脱离苦海,也无法获得更多知识建立自己的思想,只有像各类新浪潮电影和垮掉的一代一样,做一些无因的反叛,发泄自己过剩的激情。学校转而代替无法做出更多贡献的家庭,试图建立程序化的规范体制施以管教和感化,为这些青年提供缓冲地带,承担框住这些不和社会要求的孩子们,否则他们涌上街头扰乱机器运转,因年少而得到的宽容消失之后被迅速抛弃,成为被放弃的那一批人。这样一个机器化的体制下,老师作为主体出现了,但他们面对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小孩。本该接受资本主义联姻生产关系的纯粹异化,但因为对象变成人而显得让人于心不忍。教师群体大多抱着诚恳的心期盼挽救误入歧途的灵魂走进这个行业,最后不得不学习那些游刃有余循规蹈矩的老前辈们,放下一部分圣母情结和坦诚相待的真心,否则过度的移情会压垮自己,亦或是被这个产业的运转逻辑淘汰。这注定是一场悲剧,如果无法做到无心冷漠麻痹自我,将会变得更加痛苦。但我们的本性无法改变,还是会为那一两个孩子动容,在制度体系下尽力对一两个孩子付诸真心,做一次他们的救世主。

在爱欲已经消失,人际关系趋向于政治化的剑拔弩张和自我防御的年代,我们都知道做任何面对人的工作都要先自甘物化,我从小就说我不愿意当医生,因为生离死别的情感体验本身就和商业运作的冷血机器是不兼容的,不仅冷血的行业规则不会容许我短暂歇息,形形色色家庭的悲剧也会让我过度共情。经历长久的自我物化和压抑排斥之后,我们会开始反思,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heartless,否则多到满溢的移情会被视作不理智的自毁行为,选择成为无能的圣徒还是当冷漠的局外人。卡夫卡和加缪等作家早已经描写了精神世界的荒芜和虚空,站在客观视角描述现代人的机械生活,这些荒诞的生活方式早已存在,随着娱乐麻醉剂的荼毒和掩饰逐渐深入骨髓,但被遮盖得无影无踪。我们都已经学会把苦口婆心当作愚蠢的矫情,把适度冷漠视而不见当作生存智慧,用金钱量化情感体验,用无休止的解构和刻薄当作缓解压力的良药,因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我们会死掉的。我们不得不接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各种剥削,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看到中途的时候,我看着男主尽力装作局外人的样子,回忆起自己已经多久没有静下来和别人灵魂相通了?有多久我已经沉溺在廉价快感消费和自以为是的幽默之中没有彻彻底底让自己正视内心了?我一直都装作漠不关心排斥他人,厌恶自己的亲密关系,试图来保护我的内心。我对别人太残忍了,对自己更是如此。

接下来扯到拍摄方面。拍摄手法堪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少部分集中爆发和表现烦躁的场景,用快速剪切,变焦高速移动和台词的爆发,大部分迷茫无助的抑郁状态,选景集中在狭窄逼仄的室内,从下至上的仰视镜头讲人物剧中,两侧留给立方体的棱,这样的透视简单但是极具张力,渲染整部电影的压抑气质。大部分镜头都给到演员,尤其是面部特写,再者又集中于眼睛,主观视角贯穿始终,摇晃跟随主角来制造记录片式的真实感。值得一提的是本片虽然沉重,但长镜头极为克制,并且将回忆闪回贯穿始终,在蒙太奇上大做文章。这倒是不太符合一般的文艺片的特征,反倒像是mv的手法。演员都不说了,这片子的选角都很适合,尤其是男主贡献极大,下垂的八字眉和双眼薄嘴唇自带悲悯情结,高耸的鼻梁又增添了冷峻感,表演也极为优秀,尤其是在公交车上流泪的场景,像极了耶和华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