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是繼偉師傅抓小偷以後,當地派出所想把人留下,王所、程所他們順水推舟的事兒。這樣一來,一個業績達标,顯得高風亮節。一個春節抓捕嫌疑人,愛崗敬業。雙方是皆大歡喜。兩家有裡有面,把小心思藏的嚴嚴的。特别生活化。

第二個是大為師徒關于“經營”的話題,二人理解,但是也堅守警察底線。

這些劇情啊,我估計不是采風過,還真不敢胡編。但是這些細節讓警察形象立體化了。

而且這些小細節在以往的警察作品裡也時不時會有。

比如《刑警本色》裡面,王志文對常戎說:擺平?你什麼時候也用這個詞了?

《三叉戟》裡面陳建斌對郝平說:贓款存到你老婆銀行,說,提成了多少?

這些都是很生活化的詞語。編劇們的創作無意中也讓影像記錄了時代的變遷。

我總覺得,應該有大V點評一下或者研究生做一個我國曆來的警察形象的課題。這應該是和西方、東洋完全不同的形象。

以我為數不多的觀影經驗看,西方多強調案子多難,或者警察個人生活如何。

日本多是熱血警探被虛僞老頭忽悠的套路,什麼我上位後一定改革,你要幫助我之類的。

我國的警察形象呢,就是那首歌,警察叔叔,這個稱呼,或許是我國特有吧。